急,推荐一张历史人物画像,请附上说明。
李志的出身不一般。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千岁而独一人”的唐太宗,他的母亲是“贤孙,何威母仪”的文德皇后。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一出生就非常高兴,每一个有幸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得到了奖励。后来,唐太宗以五品以上宴请大臣。甚至有人说,当李治出生三天后,在“洗三朝”期间,长孙给了小儿子她丈夫从晋阳宫得到的玉龙子和装满珍珠的婴儿。从此,这条“不宽几寸,温婉玲珑,不为世人所拥有”的玉龙,成为唐朝的吉祥物,被历代帝王代代相传。
贞观五年立李治为王,李治的独特地位凸显。因为唐太宗把晋王的称号授予这个小儿子,后来又授予并州总督的职位,这是什么概念?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并州为太原府,意味着李治得到了太原的封地。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唐朝,太原是北方的首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完全超脱。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也是唐力的龙兴之地!所以唐太宗把晋王的称号给了李治,把太原这个有着如此独特地位的地方给了他,可见他对这个幼子的疼爱。
当然,李志也不辜负父爱,从小就很聪明。据说李志刚在会走路的时候就能用笔写一个“麻烦”字。想必唐太宗在批阅奏章时经常捧着他,聪明的李治过目不忘,所以会写在一幅葫芦画瓢里。史书还记载,李治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兄弟也很友好。唐太宗曾经考察过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很有反应。唐太宗听说后更加高兴。
然而,随着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李政殿中轰然倒下,年仅七岁的李治失去了母亲,父爱母亲的温馨时光一去不复返。不过好在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自己宠爱的小儿子。他没有让李治因妻子去世而离开皇宫或独自住在宫中某处,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寝宫中共同照顾,于是在唐中留下了一段记载:“晋王、晋阳公主年幼孤苦,亲人抚养。”褚遂良自己说:“不过,晋王是陛下亲自养大的。至于建立,深得仁者,偏爱之。”纵观整个唐朝,李治是唯一一个由皇帝亲自养大的太子。多么深厚的感情和荣誉啊!
然而,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早已率并州都督远道而来的情况下,唐太宗立他为右将军。到贞观十六年时,李治甚至没有自己的封地,直接上朝参政。对此,史书专门用“特别深情”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爱。
本来李治可以作为一个心爱的王子在父亲的膝下心安理得的生活,但是贞观十七年的易储风波把李治牵扯进来了。
为了尽快获得王位继承权,李泰告诉父亲,他愿意杀死自己的儿子,在百年后把弟弟传下去。于是,褚遂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位太子的谋反,说白了,就是你无节制的爱造成的。过去并不遥远。我是一名教师。若有意立李泰为太子,则遣李治于自己封地,以免失去最后一个。”但听了褚遂良的话,唐太宗的反应很特别。他没有对李泰的谎言顿悟,也没有沉默,更没有痛骂。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褚遂良让李治去自己国家的请求上。面对这样的请求,唐太宗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旧唐书》写道:“唐太宗哭着说:‘不行。’"
唐太宗不忍心离开小儿子,更不忍心与李治分离。甚至一想到他和李志以后每年只会见到屈指可数的几面,就让他泪流满面。所以唐太宗为了同时保证这三个心爱的儿子的安全,就把李治推上了储君的宝座,立他为太子,而当时李治才十五岁。
然而,在李治建立半年多后,唐太宗突然担心这个自己养尊处优长大的儿子,离开后能否撑起大唐的土地。你一开始担心,自然就想到了。如果他买不起,该选谁?这时,唐太宗把所有的大儿子都安排好了。
当时李承干被废,李太后被贬,李宽和李佑都死了,李悝和李云的行为之间的差异是唐太宗所熟知的。李真和李志年龄差不多,唯一合适的人选是比李志大九岁的李恪。
唐太宗有一次想出了一个主意,由于急躁,必然要向人吐露,于是就去找关系非常密切的孙昌戊己单独商量。但他反对李恪只是在一时兴起的阶段,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否则他就得从现在开始得到一个向上的商议或者培养支持李恪的势力,而不是去和最不可能支持李恪的孙昌无极商量,更不可能被孙昌无极的话所说服,从此不再转这个念头。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父子感情之深所致。李恪贞观七年到封地国,却因为一点小错误,被罚接连封了六百户(当时被诸侯封的只有八百户),两次被罢官。比起唐太宗自己养大宠爱的李治,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李恪失败后的两天,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了。虽然只是个妃子,但唐太宗还是很开心。他不仅在酒席上“与酒共舞”,还反叛了皇帝和孙子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立李忠为太子。
唐太宗一直把他的宝贝儿子放在他卧室的一边。虽然李治在宫外有王居所,但即使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住在宫内或住在东宫。直到贞观十八年,刘悦写道:“古有太子迎父而退;和父亲住在不同的宫殿里,以避免被人怀疑。现在太子进入陛下寝宫服侍,一次要十天一个月。下面一个姓和一个老师,面试不到。.....希望陛下效法前人经验,略克制私爱,扩大长远规划。”于是唐太宗命令刘悦和岑文本每天轮流和马周去东宫和皇太子谈话。结果好景不长,唐太宗又把儿子带回了身边。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忍不住写道:“陛下不会让太子离膝,常年住在深宫。师傅授课很不方便,讲经典几乎不可能。况且朋友不可能是密友,密友难免会产生怨恨;父子之间不要一味溺爱,难免会出现错误。希望陛下对殷、周隔岸观火,效法汉魏培养诸侯的做法,即使不能马上纠正,也要逐步改变。可以试着送太子回东宫十天,专心学习修养,一半时间陪陛下。”唐太宗同意让李治每月有一半时间住在东宫,一半时间和他在一起。
但是,与唐太宗征服朝鲜时更不可思议的恶心事件相比,这些溺爱的事迹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说到招韩时的恶心事,首当其冲的就是“二贴”这封信。
《两帖》原文:
两次拿到书,都没看到奴隶的表。是的,是的,我想永远死去。时间不多的时候,突然拿到奴才的书,报了老婆的病,担心了一段时间。我本想像个死人一样,但今天我迟到了,但我一相信就会举报。是啊是啊,病少了就一个一个报。今天从辽东得到消息。我录下来发了。我记得奴隶们都想死。我不知道怎么回来。是啊是啊。
翻译:
我收到了两次大内的文件,但我仍然没有看到你的信。爸爸,我担心死了。刚才突然收到你的手书,说老婆病了,我的担心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就像死而复生一样。从现在开始,只要你头疼,马上给我写信。爸爸,如果我生病了,我会一封一封给你写信的。今天从辽东(战场)得到消息,我给你抄一下。你太想念你的小奴隶了,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回去。你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求你了。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自征讨朝鲜,李治作为太子留守。从小和父亲朝夕相处的李志很伤心。哭了好几天,唐太宗对他说:“你从小就在我身边,像个婴儿一样。这次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你为什么哭?”李志回答:“我母亲在我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你一直带着我,父亲,我们从未分离。想到我们的分离,我不禁感到悲伤。”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也泪流满面。于是为了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唐太宗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也要求父亲收到信后立即回复。
这篇“二度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因为有一段时间,唐太宗从大内领了两块表,还是没有李治的音信,所以很着急。后来收到李治的信后,他立即给儿子回信表达了关心,并告诉他辽东战场的情况。
不仅如此,李贽在竞选时听说唐太宗曾经离“贼城”不到百步远,紧张得“不敢打,却不知身在何处”。他赶紧对父亲说“愿为男权社会着想,以万亿为心”,叫他不要这么勇斗狠,儿子很担心。于是唐太宗立即给克高里皇太子写了回信,说自从收到他的信后,担心他的儿子会担心,“所以没有持斧”,“绝不会亲自上阵,所以不必担心。”
而就在唐太宗亲征朝鲜之前,李治被一路派往定州。直到再也发不动了,面对自己不情愿的儿子,唐太宗指着他的衣服说:“这件衣服我再也不换了,直到我们父子重逢。”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又脏又破,连大臣都受不了。有人劝他改一改,但他拒绝同意。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来迎接他的路上,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带领3000名卫兵率先冲进林宇关。在路上,他碰巧遇到了李志。直到现在,李之进献上新衣,唐太宗换上了破旧的官袍。
唐太宗远征辽国回来,打算带着李治一起走。结果张兴成说:“听说皇太子要陪陛下去陵州,但我觉得这个时候还是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廷大事,熟悉朝廷事务为好。这样既能稳住都城,又能向各方展示太子之德。”唐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从三年级开始封他为印青光禄博士。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重。李志亲自照顾父亲,鬓角处头发变白。唐太宗感慨道:“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你接近汤和药只是为了照顾我。你年纪轻轻鬓角白发,比古代文王还孝顺。就算死了,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这年五月,唐太宗死在有风殿,终年52岁。六月,李治即位为高宗皇帝。
纵观李治二十二年的人生,他是在唐太宗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甚至在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依然反常地纵容这个心爱的儿子,各种待遇都与通常的制度相悖,这也可以说是李治处理政务能力的一个手到擒来的例子。
史书记载,唐太宗每次上朝,都让李治在一旁读书,有时还让他亲自参与朝政;考虑到李治从小在深宫长大,不了解民间疾苦,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细节,唐太宗会充分利用来教导他。比如吃饭的时候告诉他,只有不抓住农忙季节,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正常供应。还有一次,唐太宗大怒,要在园西斩首鱼目,李治挺身而出,做燕晋的谏臣。结果唐太宗没有生气,反而很得意地说:“皇太子从小就一直见我谦恭地在我的膝下受教,所以今天才被劝谏。”也正是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导下,李治才得以继贞观之后,以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所以,虽然我们只能透过冰冷的史料来回望这段父子情深的时光,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唐太宗对李志的父爱,以及在这父爱中成长起来的唐高宗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