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头地理术语:石狮市地名
因位于“干山”前而得名,又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名“头”。因“杆”与“官”谐音,所以杆山又叫官山,成了杆头的雅称。比如石氏族谱就叫“关山浔海石氏族谱”,村里的中小学也曾名为“关山小学”。
因“竿”与“极”相连,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迪普志》。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活动,实行了严格的迁边政策,将全州沿海百姓迁走。当时永宁沿海被划为禁入区,永宁卫城城墙被拆除,城石被运到甘头,建“甘头村”。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艾志》记载:“甘头村在十九都。周为一百七十尺四,基为十尺五寸,高为十尺六尺五寸,门为一。”甘头寨门的寨门被命名为“永靖门”(寨门石刻现收藏于石狮市博物馆)。后来,甘头村逐渐被废弃。如今寨城已不存在,但“甘头村”、“寨城脚”等地名至今仍在流传。
球杆头毗邻坑的东面。因为坑的东面在古代叫“谷东”,所以杆头也叫“古曦”。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在宝盖镇徐坑后的山坡上清理发掘了一座明代古墓。墓碑上刻着“古曦”。据蔡氏族谱记载,社首古称,蔡氏居西宅口(此角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汉水与台湾陆港交汇,古曦蔡氏家族陆续迁入台湾省。为了维系与祖庭的血缘关系,迁居台湾的蔡氏家族继续使用地名作为家族灯,成为闽台血缘关系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