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半是“鬼节”。有哪些习俗和渊源?
“七月半”不叫鬼节,叫中元节,来源于古代祭祀。
中秋节,别名七月三十日、七月十四日,祭祖节、笠原节和地方官节,主要包括祭祖、放河灯、祭拜死者、烧纸锭和祭祀土地。“中秋节”是道教的名称,在民俗上称为“七月三十”(或“七月十四”)。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和相关节日。
北方7月15日,南方7月14日。
七月半祭祖的习俗自古就有。它原本是民间祭祖的节日,不是“鬼节”。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秋季祭祖活动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七月半祭祖的习俗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包容性的节日更为复杂。它不仅是民间祭祖的秋季节日,也是道教的中秋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道教、僧侣融为一体。人们有谨慎追求未来的传统,所以祭拜祖先是必要的,祭拜仪式通常在7月中旬举行。
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说:“言先人归魂,有咸衣酒荐。虽穷,不敢缺。”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7月酷暑,要换衣防寒,而且“7月为火,9月给衣”。在旧时代,中秋节不仅在信仰维度意义重大,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高、娱乐功能鲜明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