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糖定价体系如何演变?
01
中国食糖价格体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食糖价格体系的形成及原因
1.糖业改革前的食糖价格体系(1991前)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白糖统购统销,白糖价格由国家决定。由于现阶段高度集中统一的定价体系,国家完全控制白糖定价,主产糖区不参与白糖定价体系。
2.糖业改革后的食糖价格体系(1991-2000)
为搞活流通,调动食糖经营积极性,促进糖业发展,1991年,国家改变计划体制下“统一收购、集中经营”的模式,食糖流通价格改为市场调节价,出厂价格由国家定价改为国家指导价。这一阶段,广西开始参与糖的出厂定价,但由于自主权有限,定价权仍掌握在全国手中。
3.入世后的食糖价格体系(2001至今)
加入WTO后,随着食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家调控的重点已经从调控供求转向调控糖价。2001年,国家放开食糖政府指导价,同时将食糖收购价格下放到省级物价部门管理。2008年以后,国家全面建立了食糖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挂钩、食糖二次结算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5主产省陆续取消食糖收购统一定价,但2019广西食糖市场化改革并未真正摆脱政府定价,因此广西政府定价成为食糖定价的核心和精髓。
(二)中国食糖价格体系的变化
近年来,进口糖和走私糖不断涌入中国,国内白糖行业下游消费者也在积极寻求甜菜糖和淀粉糖的替代和补充,白糖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整体得到提升。这些因素都对广西主导的食糖定价体系提出了挑战,食糖定价正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的趋势。
1.国外食糖对我国白糖价格体系的影响
(1)洋糖与中国白糖国际定价权的关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商品“一价定律”,强大的国际定价能力可以引领全球糖价发展趋势,使国内糖业在国际食糖定价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我国食糖质量低,生产成本高,产糖率技术指标不优,糖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与ICE原糖期货相比,中国基于白糖期货价格的国际定价能力仍有待提高。目前还不足以消除洋糖的影响,未来洋糖还将继续影响我国白糖定价体系。
(2)进口糖的规模及其对定价体系的影响。
我国食糖进口实行关税配额,2011—2016年进口数量为300多万吨。2017年5月,我国对超配额进口实施为期三年的保障关税,但由于进口糖利润远高于国产糖,进口量并未得到真正控制。随着2020年5月保障关税到期,进口糖量逐渐增加,2020/2021榨季至今达到393万吨,创下近年来食糖进口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后期仍将维持高位,进口糖对白糖定价体系的冲击仍将持续。
进口糖对我国白糖定价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冲击广西地方政府的决定性作用和广西糖企的绝对主导地位。一是在进口糖的冲击下,国内外市场关联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政策难以发挥稳定糖业的作用,政府在食糖定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二是进口糖多为原糖,环渤海及东南沿海出现了大量原糖加工企业。2012以来,云南省加工糖产量超过白糖,加工糖定价权日益加强,原糖加工厂逐渐打破广西“一糖一企独大”的出厂定价格局。
(3)走私糖对定价体系的影响。
国内外糖的巨大差价导致走私糖泛滥。面对近2000元/吨的高额利润诱惑,走私糖主要通过缅甸和中国台湾省过境进入中国大陆。近年来,由于我国对食糖走私的持续打击,2018/2019榨季的走私糖量已减少至50万吨左右,此后持续减少。
走私糖直接拉低国内糖的销售价格,影响我国白糖的定价。走私糖的份额越高,对食糖定价体系的破坏力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未来我国对走私糖的打击力度将直接影响到糖定价权的归属。
2.甜菜糖对白糖价格体系的影响
(1)甜菜糖情况
甜菜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2020/2021榨季,全国甜菜糖产量1532600吨,其中内蒙古占58.33%,新疆占37.59%。由于甜菜糖的压榨成本高于甘蔗糖,种植甜菜对土地破坏严重,种植技术有待提高。预计后期我国甜菜糖产量有限。
(2)甜菜糖对价格体系的影响。
目前新疆和内蒙古实行订单农业模式,大大削弱了两地政府在国内食糖定价体系中的影响力,强化了糖企在定价体系中的作用。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糖产量占全国的91%。随着甜菜糖的稳步增长,内蒙古和新疆的糖企在国内食糖定价体系中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加,但由于甜菜糖产量的限制仍不足以达到云南甘蔗糖的产量,因此影响力仍相对有限。
3.淀粉糖对白糖价格体系的影响
(1)淀粉糖
淀粉糖主要是玉米的深加工产品,甜度柔和,易于加工,是白糖的补充。20世纪以来,我国淀粉糖产量从2000年的1万吨增加到2065.438+07年的近1.2万吨。考虑到市场化后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玉米库存持续减少,淀粉糖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未来淀粉糖增产空间有限。
(2)淀粉糖对定价体系的影响。
一方面,淀粉糖和白糖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当国内糖价较高时,淀粉糖的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当糖价处于低谷时,淀粉糖的消耗会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淀粉糖也不能完全替代白糖。淀粉糖甜度低,口感差,只能在部分领域替代。此外,目前国内市场对果葡糖浆需求旺盛,可乐和饮料需求呈爆发状态,原料玉米价格持续走强,配套上游厂商价格在成本上涨下大幅上涨。目前替代品价差处于历史低位。因此,我们认为淀粉糖和白糖之间的弱替代关系不足以影响白糖的定价体系。
4.食糖期货对中国食糖价格体系的影响。
食糖期货对食糖定价体系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体现:一是相关性。虽然糖期现货引导关系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年份表现为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单向引导。二是期货价格贡献率。白糖期货的价格发现贡献率大部分年份都在50%以上,平均贡献率为54.5438+0%。因此,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综合来看,目前的白糖期货价格能够稳定引导现货价格,对糖价的发现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期货价格能够反映白糖的真实价格,适合作为国内贸易和结算的基础,并已导致白糖的定价体系从以现货价格为中心转向期货价格。
(三)中国食糖价格体系的发展趋势
1.食糖定价市场化
我国的食糖定价制度是从政府全面调控糖价到专门调控糖价,从政府调控五大食糖主产区到只有广西一个地方政府调控的渐进市场化过程。
2.定价主体多元化
随着政府的逐步退出,随着甘蔗糖产量的增加,甜菜糖产量的稳定,原糖的持续进口,我国白糖定价体系突破了以往广西价格决定全国价格的格局。未来白糖定价体系将形成云南、山东、辽宁、河北和内蒙古新疆等地制糖企业共同参与定价的良性稳定的产业格局,甘蔗制糖企业、甜菜制糖企业、原糖加工企业定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将逐步形成。
3.期货价格指导
随着食糖定价的市场化和食糖期货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食糖期货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成熟。未来食糖期货价格将长期稳定引导现货价格,食糖期货对价格发现的贡献率也将稳步提升,期货价格将越来越主导食糖定价体系。
02
价格体系变化对白糖现货市场的影响
(一)白糖价格波动比较复杂和频繁。
糖一直是一种不稳定的商品。随着食糖定价体系的市场化,相对稳定的糖价将处于频繁振荡的状态。由于糖的成本占白糖生产成本的70%以上,糖价的频繁振荡必然带动白糖价格同步大幅波动。此外,随着白糖定价主体的多元化,原本对白糖价格影响不大的甜菜糖和加工糖,会造成白糖的波动幅度加大。
(二)政府定价与食糖价格市场化的矛盾更加突出。
糖价市场化是食糖定价市场化的直观表现。这种市场化趋势既符合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也符合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不可阻挡,不可逆转。
政府定价基于以往的价格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市场的变化趋势,容易脱离行业的实际情况,已经无法适应糖价市场化趋势下糖价复杂而频繁的波动。此外,政府定价直接推高了区域内食糖的成本,不利于区域糖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了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定价能力提高的步伐。事实表明,糖业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则需要转变职能,按照国家要求回归宏观调控本位。
(三)食糖定价更加客观有效。
一方面,取消食糖政府定价,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可以准确反映食糖的供求关系,保证食糖成本价的客观性,从而为食糖出厂价格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定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食糖出厂价格的综合化,充分体现定价体系中各方的利益,有利于保证食糖出厂价格的有效性。
同时,期货市场吸引更多糖业客户参与交易,在期货交易平台上集中更多糖的供求信息,聚集市场信息和预期。食糖期货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为食糖现货参与者提供预期和信号,进而推动食糖定价更加客观有效。
(四)影响糖农收入稳定,增加制糖企业风险。
频繁的价格波动使糖农从稳定的收益状态转变为不确定的盈亏状态,可能会降低其种植积极性。对于糖企来说,糖价频繁而大幅度的波动,会使其成本和收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为其未来的生产做出妥善的安排。
03
价格体系变化对食糖期货市场的影响
食糖期货上市以来,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交易规模稳步扩大,价格影响力逐步增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食糖价格体系的变化,期货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完善。
价格体系的变化将有助于改善食糖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糖价市场化改革提高了糖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次,定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所有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到食糖定价体系中,促进了食糖市场的正常竞争,提高了食糖期货价格发现的有效性。最后,面对糖价频繁而大幅的波动,各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也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定价制度的改变可以进一步理顺制糖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关系。
(2)期货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
期货市场是迅速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化的“晴雨表”。面对多元化的定价体系,需要兼顾甜菜糖和加工糖相关主体的利益。同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阶段性联动加强,全球基本面、国内进口政策变化等因素会造成糖价频繁大幅波动。这些不确定性增加了糖期货市场的不稳定性。
(3)对期货交易所的品种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糖料的多样化导致期货交割仓单登记的阶段性多样化,带来期货基准价的漂移,降低价格发现效率。一、随着内蒙古甜菜糖的上涨,甜菜糖仓单大幅增加。二是加工糖登记仓单数量大幅增加,低价进口糖对我国白糖现货市场的冲击已经蔓延到期货市场。这种趋势的延续将削弱价格发现的有效性,从而对期货交易所提高品种维持中的价格发现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4
期货交易所进一步服务糖业的对策
(一)引导制糖企业参与套期保值
目前白糖行业参与套期保值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下游糖企参与套期保值的比例较低,不利于白糖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面对食糖定价制度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交易所要研究促进糖企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可行方案,推进基差交易,探索形成互利共赢的方式方法,推动建立多空套期保值并重的稳定结构。
(2)坚决抑制过度投机
由于价格市场化的方向和定价主体的多元化趋势,结合价格波动的历史特点,白糖在牛市周期中容易引起资金关注,市场面临过度投机风险。
交易所可以从提高食糖期货的风险控制要求入手,参考苹果期货和大枣期货的做法,在相关风险控制制度上提出更高要求,并相应加强对食糖期货运行的监控。
(3)动态调整交割仓库的溢价。
随着内蒙古甜菜糖的不断发展,近四个榨季甜菜糖占全国白糖总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的比例已达到14.38%的历史高位。同时,随着进口糖三年超配额保障措施关税的结束,进口糖数量将继续增加,山东、辽宁、河北加工糖数量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为合理平衡白糖价格,在前期调整加工糖周边交割仓库溢价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综合考虑货源成本等因素,重点调整甜菜糖周边交割仓库溢价标准,并进一步适时调整加工糖区交割仓库溢价标准,合理解决甜菜糖和加工糖因溢价设定而存在的潜在溢价优势。
(四)深化现货市场改革。
广西2019发文推进甘蔗购销市场化改革,拟采取与其他主产区相同的订单农业形式。但目前的订单农业形式仍然是政府强制需求价格,订单合同一次签三年。糖企也是心照不宣的沿用以前的蔗区管理模式,没有完全摆脱政府定价。
为顺利深化糖业市场化改革,需要及时评估改革效果,综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吸取以往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和玉米“市场收购价+补贴”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适用于糖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化糖业市场化改革。
(五)加强期货知识普及。
目前,交易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会员的培训上,较少涉及国家决策机构积极主动的期货知识普及。证监会或交易所可以将自身的期货知识普及扩大到相关部委。同时,交易所可以积极配合证监会逐步将期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建立优秀师资队伍、创新证券期货知识学习方式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给予支持。
(六)有助于提高食糖的国际竞争力。
交易所要积极发挥期货的引导作用,帮助提高我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定价能力,使食糖期货价格成为国际定价体系中的定价基准。一方面,设立精制、特级白糖溢价,鼓励糖企生产更多符合国际白糖标准的产品;另一方面,配合广西推进糖业“两步走”生产的目标,适时推出原糖期货,实现期货合约的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