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三国志》中袁绍的崛起:四朝三国的实现
诸侯们找到了新的对手,也就是他们的盟友。寻董的结局,是彼此撕扯的起点。当然,思维不应该这么死板。是不是意味着大家都能和平相处?我想多了,说提前撕也是有可能的。东联解散前,兖州刺史刘岱与太守乔洵发生冲突,刘岱杀了乔洵,合并了自己的队伍。其他诸侯冷眼旁观,很正常,因为大家都在想同样的事情,希望联盟早点结束。
既然如此,分手吧!原因很简单:食物已经吃完了。很难想象疆域这么大的王公找不到食物,但这确实是一个正当的理由。
诸侯都保存了实力在寻求董。袁绍也不例外,他的实力最强。只有曹操残废了,孙坚被削弱了。诸侯们一定在心里暗笑,这两个蠢货!但谁也没想到,只有这两股力量笑到了最后,不过这是后话了。既然大家都保存了实力,自然不是想着生产建设,而是想着输出战争。
于是公孙瓒走向汉赋,袁术和刘表撕成一团,大家随后也加入进来。
一场混战,袁绍注定成为群臣中的第一代霸主。就因为他是诸侯联军的首领?不完全是。一个人能自然成功,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很多年后,人们只记得对袁绍失败最关键的评价,如“贪多嚼不烂”、“忍在外”、“足智多谋而不破”。这些都是袁绍,但不是全部。如果一个人只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成功的。
有人说袁绍的成功靠出身。
是的,但不是全部。
如果出身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那么历史上出身高贵的都将是龙凤呈祥,王侯将相,才华横溢。可惜没有这种现象。无论你出身多好,个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否则你不可能成为时代的领袖。
当然,袁绍的背景确实是他藏不住的优势,也比不上黑暗中的萤火虫,至少是天上万众瞩目的大明星,那么耀眼,那么出众。
众所周知,这个出身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四代三公”。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在古代,把官邸形容得最好的人,一般被形容为门生遍布朝野。这只是一代高官的积累。四代三公是四代高官的积累,时间会让它产生几何级数的效应。所以,四代三交会产生的资源不仅仅是一个博览会的四倍那么简单,而是十几倍甚至更多。时间跨度长达100年(从公元190年袁安谋杀老师魏源为司徒雷登算起),年龄跨度从即将下葬的老人到刚刚入世的年轻人。
从东汉开埠到董卓叛乱这165年的历史中,104是袁氏任三公写的。是不是很牛逼?而且袁退役后如果没有人能经得起上一代的三公,可以说人凉了,路断了。但袁的“三公”一直干到东汉末年,至少证明了前三代很成功,人拿茶不冷。而袁绍和袁术在后面,证明三公四代也做得很成功。连续四年经营如此成功的企业,应该收买多少人?你积累了多少资源?
所以,袁的人生经历论简直就是一个位面之子,书中的主角是确定的。
但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袁绍不是唯一的少年,却是唯一一个获得好名声的。确切地说,它闻名于世。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好的资源,你不会用吗?不一定。不信你问袁叔。袁术比袁绍血统更正。他是后人,袁绍只是私生子。但他们创业的时候,门生故吏抛弃了袁术,投了袁绍。这是一种能力。
其实仔细想想,袁术是世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同样的少年成名了,也干出了一番事业。但和袁绍比起来,毫无存在感,袁绍让他活在自己的影子里。
很早以前,袁绍就学会了笼络人心。所谓的名门望族,和民众支持没有必然联系。或许是被有识之士鄙视,得到了“食肉动物鄙视”的评价。贵族子弟,因为出身优越,往往会对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造成障碍。毕竟那些人低了好几个档次,在他们眼里只是牵着马,牵着马蹬。
战国四公子中的老二平原君和信陵君有这样一段故事。听说在与赌徒毛公和酒鬼交往后,新对他的妻子(新的妹妹)说:“我听说他妻子的弟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但现在我听说他随便与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儿子不过是个傻子。”如果号称能打车的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都有这种身份偏见,那么其他公子呢?
所以他出身名门,却能做一个贤惠的下士,善于与人打交道,不犯错误,确实深得人心。他是一个领导者。整个战国时期,只有四个儿子。
汉朝末年,只有一个儿子,袁绍。他能放下架子,结识有识之士,善于沟通,得到这些人的依恋。不管后来人们怎么形容他“外宽内讳”,他确实有办法。最好的例子就是,即使后来被打败了,仍然有巨手和沈沛愿意为他而死。
袁绍年轻时名声很高,发展成十大正侍的大忌。中国科学院的老仆人赵衷曾说:“袁本初应该安静地坐着,让死者复活。不知道他儿子想要什么?”名气对于自然来说太招摇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被人羡慕也是平庸。十常侍从的意见体现了袁绍的实力。
袁术继承了血缘,袁绍却继承了家族的核心资产——人脉、关系、名声、信誉等等。
如果你闻名全世界,你就可以无所畏惧地周游世界。
拥有这些东西的袁绍,有时候不一定要自己说话。自然有人为他开路,为他挡灾。比如袁绍与董卓对峙,逃离首都后,董卓想杀袁绍。这时,董卓的心腹周毅、吴琼出来劝他。结果袁绍不仅没事,还得到了渤海太守的职位。这才是真正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袁绍逃到渤海,孤身一人,只有名声,没钱,没地盘,没亲人。虽然有渤海太守的虚位,但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地头蛇都极难对付,更何况还有冀州刺史的顶头上司韩复的嫌疑。
名声可能像天上的云,没有实际价值,但它可能是比金银还硬的硬通货。袁绍是后者。一个能够集中和调动资源的人,他的名声包含着无限的价值。能够应对一切,甚至如李嘉诚所说,不是你去找生意,而是生意找上门来。
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转化为实力。曹操的圣旨带来了这个机会,袁绍自己创业。
不夸张的说,胳膊一抬,回答者就聚拢过来,停下来。作为州刺史的韩复,试图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却眼睁睁地看着袁绍从自己的州拉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我们知道有些人用的是死者的名字,袁绍活着的时候就有名字——州里的人借他的名字起事。你觉得有多美?当然,大家也不是做好事不留名,而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于是袁绍集合了最优秀的谋士,最优秀的猛将,拥有了最强大的队伍,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派系来笼络董。别人的天赋无非是凭经验,而袁绍的天赋是捏。后来曹操团队里很多核心骨干都是从袁绍公司跳槽过来的。仅仅扔进去一两个袁绍不那么珍惜的人才,就足以让曹操大吃一惊了。
然后袁绍成功当上了诸侯联盟的盟主,他也很服气。没办法,不管别人年龄多大,地盘多大,领袖的宝座只认一个字——民心。
拥有最好的资源和不知道如何利用资源有什么区别?就袁绍早期的成长轨迹来看,他不愧是资源利用方面的佼佼者。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董盟说要散。但是联盟的盟主袁绍却很郁闷:这个盟主还没享福呢!当然,这也不能怪别人。领导的位置可以靠资源实现,但是控制人群的能力还是要靠自己。
更郁闷的是,诸侯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做了有钱的地主,却无家可归。虽有军队,粮草仍由汉赋供养。这是什么?
王子们都很好!我不是主动求导演,而是主动抢地盘。我们很久以前就会耗尽这片领土,不会在地图上留下一片空白。袁绍的小伙伴曹操这时候不是已经没有地盘了吗?你为什么去得早?这叫做一开始就输了,因为那是一群草率行事的家伙。
袁绍深刻体会到了有权不过期的痛苦。早知如此,早就催他们进攻了,死了几个王子!
我们做什么呢
如果袁绍是一个普通人,他会被困,会为城担忧。但他是袁绍。
像袁绍这种资格的人,从不怕起跑落后,因为他是从终点线出发的。
如果你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你害怕什么?一个项目刚刚失败了。以袁绍的实力和资源,还怕没有大项目做?有重要的人和人,有关系,有信用,搞一些潜规则,真的不好。
既然地盘被占了,那就去抢别人的地盘吧。这一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是哪个部位最肥最软,最好开刀?
当袁绍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汉赋不寒而栗。
乱世里当一块肥肉是什么感觉?这就要问冀州刺史韩复了。冀州是天下大国,人口众多,钱粮充足。是争霸最好的基地,除了一点,老大不行。汉服有这么好的地盘,却不能自保。相反,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凡是提到韩国暗杀史的人,都有一种巴甫洛夫式的反应:两眼放光,口水直流。谁都可以吃一口,谁都想吃一口。韩馥觉得自己那么无辜,只是因为自己比较弱小,天天被人惦记。
无辜?从来都是这样,一个人是无辜的,有罪的。
公孙瓒和袁绍最先流口水。原因没什么特别的,就因为这两个最接近。袁绍起义的地方就不用说了,在渤海,冀州是他兵马的故乡。公孙瓒占据幽州,与冀州为邻,州府出产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战马,游览十分方便。
两人本来是竞争关系,看着看着就眼红。这时候袁绍的谋士有了一个妙计:偷偷给公孙瓒送了一封信,约好攻打冀州,让他出兵。韩府无能之人,肯定会请袁绍帮忙防守。那么冀州就唾手可得了。
每个学科都叫英雄救美,或者叫以火灭火。找人演坏人欺负美女,或者放把火,然后站出来演英雄。抢救过后,美女自然全身而退。即使他拒绝承诺自己,他也已经利用了别人需要挽回的空隙。
这个计划的关键是需要有人来扮演坏人。
公孙瓒接到信,喜出望外。当初单枪匹马打冀州有点困难,但是现在两家公司合作,赢下来完全不是问题。至于怎么分地盘,如果你先出兵,那么你在分地盘上自然会有优势。算盘打得太完美了,他立即出兵。
公孙瓒虽然想做坏人,但是被袁绍忽悠了。因为我们约定好一起做坏人,袁绍转身假扮“好人”,卖了公孙瓒。所以不要太相信人。面对同一块肥肉,别人让你先动刀。你应该想想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先用刀?先开始的那个,不一定是带头的,但也可能只是前面的一块垫脚石。与此同时,有许多力量在竞争。做一只螳螂是不够的。你必须是一只黄雀才能笑到最后。这需要非凡的判断力。
老实小子,公孙瓒的铁骑可不是吃素的。
韩福着急了。我害怕黑夜,却阻止不了别人磨刀霍霍。连忙召集手下谋士商议。这时,谋士陈迅有了一个想法:公孙瓒很厉害,其锋芒不可抵挡。袁绍很厉害,是将军的老朋友。你可以请他管理冀州(“同知国事”),他会好好待将军的,你不用怕公孙瓒。
我不分析排兵布阵,也不策划政变,但我一个劲儿地替袁绍说话。真不明白这是什么谋士,更像是袁绍的间谍。没错,这就是四代人的影响。陈迅等人是站在韩复这边的,但他们的心早已站在袁绍这边,为他说话。别人的心腹和谋士都站在他这边为他说话。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病人急着找医生,韩国病人决定派人去问袁医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快要走错路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提醒劝阻,但结果无非是证明自己的判断力有多差,对正确的建议视而不见。汉赋糊涂胆小,陈迅暗怀,冀州尚有贤士。这时,长史庚文等人站出来谏说:“袁绍不过是一支弱小无望的军队。只有依靠我们才能生存。如果切断依赖,我们会马上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他,引虎入羊群?”
事实自然没有那么夸张,袁绍还是很厉害的。但这种劝诫也指出了袁绍的某些弱点,说明我们这一方还没有到轻易放弃、喂虎的地步,还有实力打下去。
一个人的昏睡不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的建议,而是因为他判断力差,在有正确建议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当一个领导者的判断放在第一位时。
韩福显然不具备一个领导者所要求的合格判断力。他说:“我本来就是袁家的老部下,没有袁绍那么有才华。古人选贤任能。为什么要吃醋?”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认为这是一种退位的行为,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行为。
袁绍于是进了冀州。
袁绍入冀州,既是一个巧妙的计划,也是三国四代的名声和资源的实现。
这一招不太高明。无非就是两头骗。骗完公孙瓒,你又骗汉赋。但美就美在骗术如此合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对一个农夫说,我可以让你的儿子成为洛克菲勒的女婿农夫说:“好!”于是这个人带着农夫的儿子去见洛克菲勒,说:“这个年轻人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我希望你能招他做你的女婿。”洛克菲勒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同意了。这个人带着农夫的儿子去见世界银行的行长,说:“这个年轻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我希望你能任命他为副总统。”总统认为洛克菲勒的女婿会有很多资源,同意了。中间几乎没有逻辑上的瑕疵。
这个世界上有两句话最有道理。一是真实的真相合理,二是动人的谎言合理。可以说只是两个极端有着相同的表象。真理是天使,谎言是魔鬼把自己伪装成天使。不把自己伪装的很漂亮怎么骗人?所以不要以为讲道理就一定可行,结果可能是骗死人不偿命。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出轨是要付出代价的。诚信受损,遭人唾骂等。但是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出轨是要让人付出代价的。所以,面对强大的骗子,做好防骗工作非常重要。
再精致的骗局,也会有漏洞。
袁绍的骗局有哪些漏洞?汉赋打不过公孙瓒,袁绍厉害。你叫袁绍过来,就能赢。这句话没错。说他会善待将军,一起治理国家的事务是假的。
至于为什么是假的,韩府很快就会知道。当他把遗产送出去的时候,那种认知会刻骨铭心。
袁绍一到,就开始“以同治邦”。封了自己家的老部下为将军,派了几个谋士管理事务,剥夺了韩府的一切权力。韩馥,岌岌可危,悔之又惧,要求袁绍离开。当他到达刘晨太守张庙时,袁绍当然没有挽留他。这是汉赋所相信和期待的。
“同治国事”只存在于天真人的幻想中。就像两宫* * *皇太后听政府的,最后只剩下一宫。电影《黑社会》里,最后只剩下一个龙头。这个制度在设计之初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政治理念。王位上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登位,一个国家从来没有同时立过两个皇冠。甚至一开始真诚的同治国事都会发展成纷争不断,更何况强者必须要求权力最大化才能保证自己的领导地位和安全。
对将军好呢?就算不关心其他国家,也要善待汉赋吗?毕竟人家是老部下,还这么讲感情,这是放弃地盘的巨大贡献。
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事。政治不是普通的人情往来。你对他好,他一定会欣赏你,对你好。他的选择是基于政治形势,外遇只是一个很小的考虑。雍正年间,雍正已得皇位,尚未登位,暂归隐居之地,十七皇子求见。雍正要见他,吴思道不再说,“天子无私,唯公事。”的确,政治家没有私事。当事业与事业发生冲突时,牺牲的必然是事业;当两者统一后,打理外遇只有生意允许。所以,政客的生意第一,也只有生意。
在这里,韩馥的艳遇明显与袁绍的公务(政治大局)相冲突。袁绍拿到冀州这片土地后,必须寻求安全和巩固,这是袁绍的冲突。很难控制如此大的一块领土。谁想要冒险?韩福留在这里是有风险的。汉赋毕竟是旧主,袁绍违背诺言也是没有道理的;毕竟韩服还有一大批老演职人员。这些人肯定对失势不满,借机闹事也很正常。汉赋的存在是潜在的动荡,所以汉赋必须离开。这种诉求不是袁绍一个人的决定,而是他整个权力的诉求,是他在这种政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就算他对这个老下属有感情,也只能因公殉职。
况且袁绍对汉赋也没什么感情。韩馥的如意算盘是袁绍“贤能”,所以选贤任能,采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或“赠桃报李”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感情。如果袁绍真的贤惠,汉赋还能有立足之地。可惜袁绍是典型的外广内讳的男人。在他到达顶峰之前,他只是展示了他广阔的外表,吸引了其他人。他到了高层之后,逐渐表现出内心的忌讳,容不得人。当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所谓贤下士、贤,都只是表象和手段。汉赋缺乏对人的认识。看错人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在乱世,看错一个人就有可能丢了性命。
韩服误判大势,误判个人,在投资上血本无归,这不是很正常吗?
汉辅逃到张庙,袁绍却没有就此罢休。袁绍派使者到张淼那里,和他商量了一些事情,低声对张淼说。韩福从座位上看到了,就自杀了。
表面上看,这是汉赋自己的偏执。袁绍本不想杀他,但他自己也被吓到了。真的是这样吗?
明知道对方处于持续的恐惧中,他总是担心信使的到来。如果还有什么事,他应该派个使者去迎接,以免被人怀疑,但他没有。而是把人安排到桌子上,故意面对面的互相耳语。意图不是很明显吗?这就像曹操后来给于迅送去了一个空饭盒,但这只是杀人而手上没有刀和血。古人在这件事上很聪明。
作为第一代太子,韩馥最后在厕所里被刻字刀割了脖子。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悲壮的,如果不是英雄的话。韩福是个懦夫。一个懦夫选择如此悲惨地死去。大概他心里充满了很多羞愧和遗憾吧!
汉赋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两个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了。
合伙有两个困难。第一,合作难度大。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他们在合作的时候,总是想着为自己少做一点,为别人多做一点。第一,利益划分难。很多公司发展壮大后,总会出现高级合伙人丢股被踢出局的情况。
公孙瓒遇到了第二种困难。袁绍成功拿下冀州,公孙瓒非常高兴。他派弟弟公孙,让袁绍信守诺言,瓜分冀州。袁绍不愿意给,就派人埋伏在半路上,把龚射死了!虽然冒充董卓的名字,但谁都知道这是诬陷。董卓为什么要派人枪毙龚呢?太自由了?别人是反派就先抱怨,袁绍是反派就先出手。因此,很难理解邪恶的东西。
公孙瓒怒了,智商受辱,兄弟丧亲,怒不可遏。马上起来报仇,夺地盘。然后就开始被袁绍打。
这是一个穷二代被富二代碾压吊死的悲剧故事。
公孙瓒不是穷二代,是女婿党。但比起四岁的袁绍,他就是个可怜人。
袁绍在各方面都压公孙瓒一头。谋士多了,猛将多了,就连朋友圈也高了。在军阀混战模式下,公孙瓒本来可以撑得更久,因为大家都要护着他的后背,不能全力进攻。但是袁绍的小伙伴曹操很凶,他们结盟,见谁杀谁,很好的保护了袁绍的后背。还有公孙瓒的朋友圈?当年的同学刘备是个人物,可惜远没有发财,要靠自己养活。于是袁绍就一直心安理得地打公孙瓒,直到走投无路。
有了背景,创业就这么义无反顾,全身心的投入,不用来回看。
本质上,袁绍能成为霸主,是因为模式比别人先进。
汉赋和公孙瓒属于第一代模式。率先拥有一定的资源,站在风口就起飞,成为附庸。成为诸侯后,汉赋仍然只有领地,所以弱小。公孙瓒个人比汉赋强一点,有武力值,但是力量有限。而袁绍则能吸引大批人才,谋士云集猛将,自然远胜前者。这不是个人比赛,这是团体比赛模式。袁绍开创了二代模式,技术超群。
直到遇到曹操第三代模式,袁绍所向披靡,当之无愧的北境之王,最有主角的人。
至于二代模式和三代模式之争,只有在郭嘉发表了著名论文《十胜十负》之后,才能看到结果。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