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风俗有哪些?海关?

在海南,有一种说法叫“中秋节,正月十五”。也就是说,每年中秋节过后,老百姓都在准备过年:阉公鸡,填肥鸭...他们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底,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

第一幕:

先发《枣红》,再发《尚虹》

在三亚,腊月二十九是送“枣红”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竹枝当扫帚打扫房子的前后,香炉也要清洗干净,换上新的骨灰。到了晚上,人们会点上香烛,摆上酒和水果作为祭品,为“造公”送行。意思是扫除一切不吉利不干净不新鲜的东西。

此外,这一天,三亚人开始“走红”,贴春联、红纸、门神。所有家庭都应该在家里的家具、果树甚至汽车上贴上“吉利”红纸,以示好运。当然这些事情都是男人做的,不允许女人动手。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就等着快乐的除夕了。

第二幕:

除夕做红糖年糕。

在海南很多市县都有在除夕前做红糖年糕的习俗,三亚也不例外,但是三亚的红糖年糕可以说是众多年糕中的一绝。不仅做工精细精致,味道也很独特。

三亚红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首先,将糯米粉放入盆中与水混合,然后将细分的红糖混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并剧烈搅拌,直到混合物变成均匀的糊状。但是三亚年糕最大的特点就是搅拌的时候,一些椰子粉,花生等。然后在锅里蒸几个小时。蒸出来的年糕很有弹性,颜色是酱红色,吃起来像软糖,口感极佳。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吃年糕不用等到大年三十了。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它们。尽管如此,在中国新年期间,许多三亚人会自己制作年糕,感受新年的气氛。

第三幕:

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守岁”

以前不管钱有多难,很多人在腊月三十,就算是借了钱,借了米,也会杀鸡鸭。香炉前的八仙桌上摆了七碗红烧肉、猪蹄、荤菜、素菜、香蕉、橘子,祭祖。祭祖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去放鞭炮。

必须记住,放在八仙餐桌上的食物必须冷却后才能拿下来,然后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鸡鸭是免不了的,但今年不是好年景,餐桌上也有“三鲜”(鲜鱼、鲜肉、鲜果)。

年夜饭后,男女老少都要洗澡,穿上新衣服庆祝新年,意思是送旧迎新。那天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喝茶吃糖,聊“守岁”,一直守到半夜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客厅及所有房间也点上油灯,俗称“点灯”,意为“增添财运”。从除夕开始,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的第三天黎明,预示着来年吉祥、平安、昌盛。

第四幕:

元旦不要吃醋。

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一大早要先喝一碗白糖茶,加两颗红枣,寓意甜、美、旺。然后摆上“三鲜”(鲜鱼、鲜肉、鲜果)祭祖。

而且元旦也是最忌讳的,所以很多人一般不出门,都待在家里。首先你不能提水,所以除夕夜要把水箱灌满,但是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了,就没有这个顾忌了。第二,不能扫地,即使鞭炮纸屑、果壳屑撒了一地,也不能扫。如果被扫了,就说“财神”被扫了。特别是不要骂对方,不要打架,不要摔餐具,意思是要和气,见面要恭喜对方,恭喜对方发财。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三,是“送穷”的日子。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清理垃圾,这意味着“由穷变富”。这一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嘴”。所以这一天一般不会有亲戚朋友来拜访。专门为年夜饭做的鸡鸭,吃之前会放在油炸锅里炸一下,表示去年到今年还有剩余,也表示一年过去了。一般初一到初五不出去买菜。初二到初六,你可以拜访家人,给长辈、亲戚或朋友拜年。一般礼物里都有橙子或者橙叶,表示你的好运。

第五幕:

小孩子过年一定要买鞭炮。

在三亚,大年初二是已婚妇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除非他们在省外结婚,回不来了,否则丈夫必须带着礼物,陪着妻儿回父母家。你带的礼物都是休闲的,比如滋补品、零食、特产等。,但一定不能错过一个不可或缺的礼物——鞭炮。

这一天,家里的其他人(尤其是长辈)都要呆在家里接受祝贺。我的公公婆婆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到了外门后,女婿把鞭炮交给其他亲戚,鞭炮放完后就可以进去给老人和其他亲戚拜年了。据介绍,多年来,带鞭炮出国拜年是三亚不变的习俗。这不仅是礼貌的需要,也是对长辈和其他亲属的祝福。甚至有人认为鞭炮放得越久,祝福就越多。所以很多女婿回家都会买很多鞭炮。

下午女儿女婿走的时候,公公婆婆会给她用红纸包着的糖果和年糕“问候”。纵观老三届人过年的民俗活动,无论是送灶、迎神、祭祖、吃年夜饭、给压岁钱,还是拜年,都表现了人们祈求吉祥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族节日文化。

彝家,又称彝人、彝家、彝家等。,是古代中国南方的水上居民。据说是因为他们长年以船为家,像浮在盐水上的鸡蛋而得名。在海南的家属主要集中在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长江尾、海南海、保平港和三亚王楼港。65438年10月30日上午,南方都市报记者来到三亚市南边海,寻找住在那里的家属。记者看到,如今彝族家庭的生活习俗已基本与岸上汉族同化,过年也不例外。很多人信基督教,但是在传统的春节,也要剪新衣服,买年货过年。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要在居住的船上烧香点烛,拜天地祭祖。

彝家过年最大的习俗是“讨饭”。正月初一晚上,岸上家家户户都准备了斋戒,等着第二天送给正月初二、初三来唱诗《乞食》的人,他们三五成群上岸,挨家挨户唱诗《乞食》。这两天,讨饭的男女都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红花和竹篮。他们的举止彬彬有礼,声音委婉,言语吉祥。

然而,如今,年轻的家庭成员“讨饭”的习俗已逐渐消失。所以每年“讨饭”的都是老人,没有往常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