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岷县有哪些遗迹?

秦长城遗址发现于汉武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二郎山上。

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在唐代的《元和县志》、宋代的《太平宇宙志》、明代的《阅史录》和现代的王国良。

中国古长城考等文献都认为“秦长城起点是岷县”。二郎山上发现的秦长城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二郎山上也发现了很多古墓,除了宋墓和明墓。

此外,西北坡尚有汉组存在,同时出土了一件半米多长的巨型秦瓦。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设周敏桃山铸钱,铜钱铁钱合铸。有元佑、少圣、大观等封号,岁铸数十万冠”。地名的伟大词汇

典曰:“陶山监,古遗址在甘肃岷县西”。近年来,一些研究古钱币的专家多次到岷县考察。有人说:“地理志中的记载不详。据文献记载,有十步,一步就是五步。”

足,可能在岷县西部。“其实错了,是在岷县清水乡清水村。

据考证,布布是船停靠水边的地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铁炉台阶》中写道

他说:“谁能爬上爬下船,谁就能迈步。”清水村在古代是唐朝中原王朝和吐蕃联盟的分界线,背靠山水,地势险要。这一带桥少,洮河引渡者十余人。

清水村距周敏城约15公里,历史上曾有过绳船。这里有从事铸造行业的能工巧匠。明清以来,他们对铸铜铸铁的“崇拜”是宋代的生财之道。当时铸造的硬币,在

从临潭冶力关到周敏城,都有出土实物为证。清光绪十六年(1890),北部有苟挖的西宁铁钱数十万枚,被当地官员粘在一起,再熔成编钟。

挂在神仙洞。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潭县冶力关出土一万余斤“何志冲宝”,背面铸有“陶”字,为明宪之例。

吕晶藏经阁位于周敏。

井里的哈古村。据《周敏文化路虎志》记载,“常喇嘛生于明末清初,祖籍周敏吕晶。其祖上善良慈善,明郑德年间由鹿井藏传佛教寺院主持。”由此可见,藏经阁应建于明代郑德。

之前(寺庙修建的具体时间没有详细记载)。“一江白浪云岭,千树松树井。长子卧枕,月明人唱羌歌。”明代《提莫云岭》诗中的“常”

子”是由藏传佛教寺院主持的。

根据

根据周敏魏徵的“舒凡”一节,达杰(丹孜的侄子)在赵衷管理着35座寺庙,包括藏经阁。据地方志记载,丹孜达节管理的赵衷寺三十五处共有二十四轮朝贡,其中

吕晶藏传佛教寺院是第二轮贡品。朝贡三年一次,十二年一次,周而复始。每个寺庙进京进贡的只有两个人,魏拔只有一两个人陪同。

据《周敏文化揽胜》记载:“常有喇嘛出家取经。而龙,周游列国,增长才干。清兵入关后,在朝廷讲学。顺治陪太子时,关照康熙皇帝,封了‘总督手印’。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4)

伊斯兰教在印度北部的兴起以及与佛教徒的激烈斗争。当地的佛教徒害怕丢失真经的秘密版本,想把一部分运到中国。常喇嘛知道后,立即将这部分佛经珍藏在藏经阁。为

为了保护佛经,保存真经秘本,他离开朝廷,重修藏经殿,亲自主持殿务。因此,人们也称藏经殿为‘昌家寺’。这位喇嘛经常在寺庙里参加冥想和讲座,为他家乡的人们广泛植树。

做好事,立碑纪念。为了确保经书万无一失,他还在张喜安县金钟乡修建了北沟寺(西青寺),并将一些佛经藏在那里。喇嘛昌死后,藏经阁和西青寺的佛经量很大。

其中一些被运送到西藏的主要寺院。"

清康熙年间所撰《康熙字典》对“吕”字的注音为“令如切”(音lú),与岷县当地人对“吕晶”的读音一致,但其他古籍中并无此注音,可能与常喇嘛有关。岷县学者李林先生在其《栽培遗存集》中提到,《吕晶》中的“吕”字,在其他历代字典中只有一个注音(即李菊切,读作),而在《康熙字典》中却有另一个注音“令如切”(读作lú)。笔者认为“吕”和“令如切”两个字的注音,可能是因为康熙在查阅《康熙字典》时偶然翻到“吕”这一页,发现其注音与曾照顾过他的常喇嘛的故乡周敏的吕晶不同而加的。

据《续录》关于“进士”的记载,藏经阁有一座寺碑,建于乾隆五十年(1786),本市秀才郭有所记载,并加了后记。银壁岗寺的萨满给玉书拍照。记得那本书,后记草书,绝对是薛(赵孟頫)的,文字也是飘逸的,可以背诵。不幸的是,这座纪念碑现在已经不在了。

藏经殿正殿有三尊镀金巨佛,殿内有四大天王。寺内还有其他几十户人家,一眼望井,一片旺水,耕地四十八石。

同治初,以藏庙为中心,建哈古古城。1958年,藏传佛教寺院除正殿外的其他建筑被拆除,正殿在1972左右被毁。据当地长老介绍,三尊镀金大佛被一个县级单位收藏,部分经书流入周涛藏区。

(2)

哈古古城位于岷县吕晶镇哈古村,城内有一座藏族寺庙。据《周敏续录》中“列夫”的记载:“同治初,吕晶人筑古城堡避难。侯、文等姓不建东台堡(在今镇杜家村)为农业。九年闰十月,古城败袭……”这样,哈古古城建于同治初年,也就是1863前后几年。

哈古古城西北望麻子滩,东北望刘队滩,东南望吕晶镇,西南望哈古营盘。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长约180米(约54英尺)。半圆(半径约为15m)从西北和东南的城墙中段向外突出,东南的城墙中段突出的半圆打开东面的城门。城门用青砖砌成,长29厘米,宽14.5厘米,厚6厘米,底部有三层石条。城门底宽约5米,门洞宽约3米,门洞高约4米。门槛的原标题是“静安门”(已毁)。城墙西北两角分别向南、向东凸出半圆,顶部半径约5米;东、南角各为270°弧形,顶弧半径约5米。墙顶宽约4米,墙高约8米。墙体用土夯实,夯层厚度均匀,每层厚约8厘米。这堵墙保存得很好。古城地势较高,西北、东北、东南都有村落。

1930

3月,正值农忙季节,张忠、景平王、马等人率领2000余人的所谓“自卫军”从宕昌、利川返回,在巴郎村、上夏克马克、喇嘛山、杜家台子、悬崖下扎营。

村庄,从事扰乱活动。为了躲避灾难,吕晶的人们在哈古古城避难。张、京族群众举旗击鼓向古城示威。诗中说:“古城危在旦夕,绝地之外无人相助。努力坚持守护,不让。

马过平川。龙城虽然没有飞将,但也有如山的实力。幸运的是,我终于转危为安。“张、靖军大举进攻古城,却被古城头的土炮打了回去,被围的匪军被迫撤退。由于哈古古城内有一口繁华的水井,城内百姓生活如常,因此很难长期进攻哈古古城,为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岷县军马场进驻哈古古城,使城中俗姓和其他杂姓的人迁到城外,封了老城门,在老城门以南约60里处开了新城门。随后,佛经寺等建筑被拆除,新建了员工宿舍、电影院和舞台。

(3)

时至今日,哈古古城依旧,但藏庙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面对已经消失的事物,我们只有一声叹息;但面对哈古古城这一历史遗迹,我们应该呼吁相关单位和更多的人来保护它,让它永远向人们诉说这一带的水土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