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的党派之争是怎么回事?具体流程是怎样的?什么是干净的人?

东汉末年两次党争的灾难

永康元年第一次(167)

西平五年第二次(176)

士大夫政治斗争的第二个悲剧

东汉党同伐异之祸,是对桓、灵两代士人的两次打击,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名存实亡。一方面,他们掠夺人民的肥膏,敢取之;同时也控制了选官的权力,滥用亲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阻断了一大批贤良有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嘲讽官员选拔制度的顺口溜:“授一秀才,而不知书;查孝廉,父分居;寒元素纯如泥,最高精兵胆小如鸡。“我们可以看到在外戚和太监的控制下挑选的官员是多么愚蠢。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黯淡,促使一些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发表评论和尖锐批评,贬低篡权窃国的外戚和宦官,赞扬不畏强权、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清官,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后来这种明明白白的讨论发展起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党派之争的灾难。

中国历史上有个规矩,外戚和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须退居田间。早在舜帝,士大夫们就曾毁冠带,避祸于山中。到了桓帝的时候,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识分子逃到乡下或山里,或低头耕种庄稼,自食其力。或者隐居讲学苦练。他们表面上看似与世无争,但透过他们的外表,却能明显看出他们对外戚和宦官的强烈不满。所以当朝廷架起战车,到深山峡谷邀请他们入朝为官,为宦官政治歌功颂德时,他们宁死也不与宦官为伍。他们不仅没有申请,还批评了当前的政治。“曾经”?《党执念传》说,桓帝与灵帝之间,“国政荒淫,国命交托严寺,士子耻于往来。故庶人抗怒而处士横议,故唤起其名,互相议论其题,积施于官臣,治其谋,行其直。”

与那些生活在深山或山野的七十多岁的人相对应,他们是住在国子监的年轻学生。东汉桓帝年间,台生三万余人,感觉家世分散,政治前途暗淡。我也很反感太监执政。于是,以郭泰、贾彪为首的一批学生领袖在国子监组织宣传反宦官政治。另一方面也从社会上吸收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进入国子监,扩大阵容。因此,国子监也成为当时的另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最早出现在政治斗争的前线。桓帝永兴元年(153),朱穆被任命为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官员,以惩罚贪官污吏。宦官赵忠以葬父越权为由,挖坟削棺求证,并逮捕其家人。桓帝听了,大怒,判朱穆服苦役。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如刘涛,他以前的学生,去法院请愿皇帝桓,为求情。他们指责“中国官员前车之鉴,窃国之柄,手握皇位,手握天宪”,颠倒是非,滥用职权。朱穆很忠诚,担心他的国家。是不可多得的贤者。如果我必须被判刑,我会代他接受劳役的惩罚。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第一次请愿结束。桓五年(162),黄向羌族建功。因为太监黄旭和左勋勒索不到钱,就诬陷他侵略军,判他服苦役。于是,包括曾经的学生张峰在内的300多人发起了第二次请愿运动,要求朝廷上书为皇甫规平反,皇甫规被赦免。

处士的论述和学生们对愤怒的抵制,在精神上和舆论上极大地鼓舞了一批中下层的清官。他们还秉公执法,制裁宦官及其亲友。河东太守刘虎的县令大多是宦官子弟,百姓苦不堪言。刘虎上台后,滥用权力,建立了不公正的监狱。袁康为泰山太守时,郡中郝姓不合法。袁康大怒,严令,无人敢再犯。南阳太守唐成和龚曹岑濂惩治与宦官勾结的商人。杨珊太守翟超和张俭、杜佑,都没有宦官侯兰的家乡的财产。太原太守刘麟杀了赵晋,一个贪得无厌的小黄门。东海官皇甫逮捕了开枪打死太守李贵女儿的夏丕,命令徐铉老幼弃城示众。

在反对处士的斗争中,下层官员和科举学生三股势力并行发展,相互呼应,形成了反对宦官斗争的政治高潮。这场斗争的领导者是低级官员陈帆和上尉李颖。桓帝初,为大司马李,其弟为县令。他既贪婪又残暴,所以他逃到张让家躲藏起来。李颖不怕宦官的势力,亲自带领官员和士兵到张让的房子追捕他们,并治愈他们。张让向桓帝申诉,但李颖认为桓帝必须释放李颖。从此,宦官得到了约束,李颖也有了更高的声望。当时人若被他接待,便尊之为“登龙门”。

然而太监们并没有坐在那里看着对手屠杀。他们总是在等待反击的机会。刚刚发生的张成事件,成为他们发动第一次堵党事件的借口。历史记载,河内权贵张成善观察天文星象,占卜吉凶。他和宦官交朋友,连桓帝都向他求教。他确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次大赦,但是他命令他的儿子去杀人。李颖因死刑逮捕了他的儿子,但他获得了特赦。李颖越是生气,就越是不顾大赦而杀了他。于是长期怀恨在心的宦官侯兰指使张承的弟子写了一封信,诬告李颖等人“养科举士,结交诸郡,互相赶进,* * *为党,屈尊朝廷,疑俗。”桓帝听了大怒,即下诏逮捕党羽,并向全国公布罪状,以求与天下一同谴责。那是颜夕第九年(166)。结果,李颖、范友等200多人被捕。“那些逃脱了的和没能得到的,都是悬念。使者出来看路。”邱陈范向桓帝进谏,指出这种做法是“一生又聋又瞎的人和焚书坑儒的秦有什么区别?”桓帝听了更加生气,就找借口连陈蕃也免了。当李颖在狱中受审时,一些宦官的子女被故意卷入其中,这使得宦官们害怕卷入其中。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不满宦官的专制权力,同情太学的反宦官运动。太学向窦武求助。窦武却向桓帝进谏,赦免党羽不罚,否则天下寒心,家失望。结果永康元年(167),200多名党员被赦免。全部罢官回国,封号三夫,终身不得为官。这是第一方闭塞的灾难。

共产党人虽然被罢官归田,不准做官,但受到比官更尊贵的社会尊重。范滂从监狱返回家乡,成千上万的汽车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欢迎。著名军人黄是西部英雄,他也觉得自己没有被列为党员是一种耻辱。天下士无不道高,污朝廷。

他们互相标榜,以天下名人为称号。"三个国王,八个英俊的男人,八个律师,八个厨师."以窦武、陈蕃为三君,“君”意为受世人尊崇。李颖、王昌等。是八帅,而“帅”指的是民中豪杰。以国泰和范滂为八顾,“顾”是指为人高尚,感人至深。以张俭、刘表为八和,“和”是指能引导人们追求崇拜的人。

以杜尚和张淼为八大厨师,“厨房”指的是用财富帮助别人。这种相互鼓励使与朝廷官员的对立更加激烈,不仅没有使党员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桓帝死后,宦官更加强大腐朽。

后兰、曹节、王符等人,伙同灵帝奶妈等女臣相,相互奸淫,玷污皇宫,操纵朝政。太傅陈蕃和将军窦武企图杀害宦官。不幸的是,他们反而被杀了。从此宦官们有恃无恐,开始与党员斗争,表演了第二次党闭塞的灾难。建宁二年(169),宦官侯蓝唆使人诬告山阳县东部人张俭、杜佑结党,以危害国家。曹杰趁机向有关监狱管理部门示意,让最后的党羽介入。灵帝昏庸,就让他玩。结果,包括李颖和范滂在内的100多人被捕并死于狱中,而张俭逃离了这个国家。但在逃亡过程中,他被很多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掩护,政府一路追捕,于是数百人被绑,家破人亡。这时候敌人也趁机互相陷害,诬告与党员无关的人。

宦官还把天下英雄和儒家义士称为党员,死、迁、废、禁的有600到700人。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西平五年(176),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员们求情,主张党员们,或者拥护袁德的,或者穿衣服有见识的,都应该加入皇室。今囚而辱之,故祸常有,水旱同来。应该解除监禁来安慰命运。曹鸾的信写得很用心,皇帝却大怒。他不听劝告,逮捕了曹鸾,死在狱中。他还向州县发函,甚至审查党的亲密党徒和学生。那些在权力都免除官方监禁,影响五个属。这是第二起党派纷争事件。这次事件打击面更广,处罚更残酷。从此文人犯忌,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社会陷入黑暗和混乱。

东汉政党闭塞之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政党闭塞事件。它不同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杀儒生,禁锢百家,独尊法家,也不同于后来的文字狱。是对打着皇帝幌子反对朝野的士人和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打击。然而,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并不能挽救其垂死的统治。当学者和学生之间的“文学之争”被镇压后,接下来就是普通人的“战争”。关党不久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使汉武帝认识到,如果不解决关党问题,党员与起义军结合的后果不堪设想。

宣布大赦后,流亡者被允许返回家乡。至此,党派之争的问题终于解决。

清教徒是指东汉末年的学生郭泰和贾彪,大臣李颖和陈蕃。他们联手批判国事,揭露宦官集团的罪恶。汉武帝颜夕九年(166),被宦官诬陷,以结党作乱的罪名被杀。十年间四次被杀、流放、囚禁七八百人,史称“党派之祸”。林东指明末的林东党。主要人物是顾宪成和高攀龙。他们聚集在无锡林东学院讲学,讨论时政,批判民众,对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朝鲜的一些清官也与他们交流感情,形成了一个以上层次的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政治集团。明日五年(1625),被太监魏忠贤屠杀,受害者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