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说过不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是愚蠢的人吗?
第一,要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法律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科技、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深受阶级影响,很多文化现象都要为某个阶级服务。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东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和挖掘是独一无二的。
周恩来对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是勤劳勇敢优秀的,他们创造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明确指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说这个民族优越,那个民族低劣,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相信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各民族都是勇敢而强大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祖先勤劳、勇敢、智慧,我们的民族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优秀文化。所以有一个传统的国有化问题。周恩来说:“既然我们承认各民族的存在,而且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就必须重视民族化的问题。.....例如,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应该得到尊重。.....既然承认民族,就应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国有化。”因此,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与文化的创造和繁荣密切相关。但由于历史原因,汉族的文化相对发达,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他说,“一切都是在矛盾斗争中辩证发展的。”(4)他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纵横交错的发展过程,深知其存在和发展极其复杂。在这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有它辉煌的光芒,也有黯然失色的糟粕。它的存在和发展是萝卜和杂草并存,利弊参半。这两种传统文化思想都在渗透和灌输着我们民族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待中国传统,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进行科学分析,以辨别其精华和糟粕。既要反对包罗万象、不拘一格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周恩来从两个方面引导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分清好坏。早在解放前夕,他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另一方面是发展新的。”这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⑤这是他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周恩来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制约,因而不可避免地是混杂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观点和阶级分析来辨别其真伪。他要求人们“要有点辩证,不要一听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就生气。那就是玄学和片面性。”⑥他说,“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不是排斥他们。“⑦在封建社会,某些开明人士在一定历史时期做一些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也是可能的。周恩来对清朝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说:“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它做了很多坏事,所以它灭亡了。但也做了几件好事:第一,联系了中国很多兄弟民族,确定了中国的版图,900多万平方公里。第二,为了长期统治,清朝降低了土地税,让农民休养生息。第三,清朝同时采用满语和汉语,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⑧他又说:“康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数学,很有学问。”⑨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只有分清传统文化的优劣,才能进行比较,选择吸收和批判什么,才能有的放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扬弃的辩证方法。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总是比古代好,但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所以毛主席要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⑩在这里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勇于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资本主义糟粕,否则就会毒害人民。他在很多场合提醒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他说:“在这个社会里,旧封建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污染你,腐蚀你。”11因此,要勇于剔除封建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第二,要善于传承。周恩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一切都是好的,也并非一切都是坏的。好是要继承的,因为“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12“毛泽东思想是从马列主义发展而来的,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13这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要是优秀的,对人民有益的,就应该大胆继承。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继承,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发展。
周恩来还认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他说:“现在当然要先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情况,但也要研究过去,新事物是在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许多有用的史料保存在地方政府记录和县志中。收集旧社会的典型事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百年来的代表人物、家族、家族的情况,都值得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产生、发展、衰落的。”14他还说:“人们赞美我们古老的文化,包括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和笔记。汉语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贡献我们的历史遗产。”周恩来的冲锋15给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一个历史的责任。不仅不能忘记祖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部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的“百科全书”,而且他们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和贫者不可移、富者不可淫、权者不可屈的高尚。此外,我们应该重新开发这个丰富的文化宝库,让后代永远效仿。
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而应该挖掘其精髓,并将其融入现实土壤中,以发展成为时代中崭新的东西;我们应该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吸收其有益的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古为今用。这是周恩来的重要观点,即“创造”是发掘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第二,全面准确地发掘传统文化。
周恩来不仅阐述了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而且指出要全面准确地发掘它,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扬。
首先,周恩来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在挖掘传统文化时,要分清主次,在批判继承的大原则下,有所侧重。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周恩来把传统文化分为三类,或者说三个层次,并分析了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一个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周恩来认为这种是最富有、最受欢迎和最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关注它。建国之初,周恩来在京津两地大学教师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宝贵的传统,其中最基本的是革命传统。比如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我们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这些革命传统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该发扬这方面的优良传统。”16除此之外,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养成的许多美德也很重要,值得我们挖掘和继承。例如,周恩来指出,“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不仅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劳动人民一直在不断地斗争,形成了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个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特别是最近一百年来,劳动人民英勇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文化,可以激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发扬光大。
另一种是历代思想家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理论。周恩来认为我们应该对这种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批判地吸收它。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孕育并成熟的。当时百家争鸣,形成了各种思想,包括宇宙观、行为、价值观、思维方式、人的情感态度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更广更深,流传至今。周恩来强调,对这种文化应该批判地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或与历史隔绝。1957年,他在杭州群众大会上发言时说:“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是完全应该的,孔家店是要被打倒的。但现在应该全面评价孔子,应该肯定他身上的一些好的东西。”18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想法。孔子有好东西是真的。比如,虽然他的人生观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提出“仁”也有合理的因素。他的教育思想和中庸思想包含着许多积极的东西。这些积极的东西怎么能轻易否定呢?
当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复杂的,我们是肯定的,不是全部。因为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用来宣扬对君主的忠诚,用来传播“天命”,用来捧孔子否定的东西为宝,这部分应该否定。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我们应该肯定孔子的一些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新儒家并不“一分为二”孔子的思想,他们还视之为精华,甚至说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指导思想;21世纪的「盛世儒学」世纪是什么?这是不对的。不管这些新儒家的主观意图是什么,至少他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背离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另一类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开明的封建统治者留下的文化。周恩来认为,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这种文化,还应该吸收一些有益的因素。周恩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例如在封建时代,起进步作用的,对广大人民有利的东西,也要肯定。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有一些进步的东西,也有一些皇帝做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我们不能采取非历史的观点,把它们全部抹去。”19比如改良主义也要分析。要看是什么时候的改良主义,在革命高潮的时候提倡,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阻挠革命,必须反对;“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但对当时的中国和当时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有益的,我们不能否认。
其次,周恩来提出了挖掘传统文化的具体原则。就思想道德而言,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势:勇敢和努力。“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在文艺方面,提出“要有人民性,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情。“我们搬出历史的东西是不是背离了现实?要看作品内容“21;在史学上,提出“揭露旧事,让后人知道旧根,不会割断历史。”.....我们应该贡献我们的历史遗产。”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的史料值得收集。“在科学技术方面,提出“在知识方面,反对的是那些有害的东西;“对人民有益的科技,对人民有益的知识,我们还是欢迎的,还是要学的。”他断言“知识就是力量”
周恩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创造性的努力。他不仅要求各业务部门重视这项工作,而且亲自领导和指导对古代文化精髓的发掘,做到创新、内容与形式统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他自己的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科学思想中,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清晰的体现。
第三,努力培养继承传统文化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人才。
发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需要人才;第二,我们需要创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周恩来传统文化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他不止一次提出挖掘古代文化精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周恩来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因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搞科研,要有人才,没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的。
195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我国存在了几千年,人口发展到4.75亿,说明我们民族在过去掌握了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所以是科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探索和研究它。”现在,学习和探索这一理论,就像一切社会主义建设一样,是人才的需要。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我们的建设发展得这么快,将来还会发展得更快。因此,我们必须更快地扩大知识分子队伍,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当然,他的观点还包括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去发掘传统文化。
同时,周恩来还就培养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措施。第一,要尊重和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意见和作用。周恩来认为老专家“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得不好,没能发挥他们的力量。”因此,他指出,要在各方面照顾老专家,做好组织工作,发挥各路“诸侯”的力量,“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人”。第二,指出要培养年轻一代。因为老专家“以后的日子总会比中青年少。”为了让中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他建议老专家“不会写,可以带徒弟写点东西。”周恩来在1959中说了这些话。在他的号召下,“带徒弟”在文化科学界蔚然成风,“师从老师”成为培养新生力量的新鲜经验。一批年轻的专业人士迅速成长,包括探索传统文化的新一代。
周恩来还强调,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应该具有创造性。他说:“在科学研究中,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自由讨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1显然,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有很高的素质,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创造力。挖掘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研究。如果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古为今用,那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周恩来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把书本上的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知识就是死的,无用的。”他认为学古代的东西没有意义,不能为现实服务,发掘传统文化“都是为了今天的创作。”33是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芭蕾舞剧《刀会》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题材,用芭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创作。“弓舞”没有“女踩男”的芭蕾动作,也符合国情。他特别强调,在发掘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把外国的好东西融进去,但主要发掘自己的东西。他说:“我主张先了解我们民族的东西。“在挖掘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古今中外的东西融于创作的时代背景。“不能无视历史和国情,否则就不是创作,而是粗制滥造。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
第三,周恩来对探索传统文化寄予厚望。他说:“我们要根据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以我们民族的形式,进一步创造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他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探索和继承它。“让它发扬光大,在共产主义社会就更要发扬光大。”他自信地预言,“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家庭中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在文化上为世界做贡献,……那我们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我们的祖先。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和发展。”38
周恩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非常丰富和深刻。认真学习和把握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继承和弘扬祖国灿烂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