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乡村振兴的例子?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具有新时代影响力的“明星级”村庄。这些成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本次主要选取浙江达人村、陕西袁家村、四川战旗村、浙江陆家村、四川明月村五个案例,值得分享。

1,浙江达人村——复兴乡村文明。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范里堂,整个项目占地40多公顷。立足乡村,以复兴乡村文明为使命,集市场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表演、童话世界等项目于一体,是浙江首家极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整个项目将以田园之夜为核心,以“乡村”特色弥补宁波市中心的商业空白,也弥补宁波市乡村夜游市场的空白。是城市中心已经不存在的农村,城市中心无法再生和复制。

该区域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间表演艺术、农家菜和农业乐趣。

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办六至七场农业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包括-农业民俗嘉年华、春耕花痴情秀、乡村儿童趣味节、冰雪清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业趣味节、连载鬼节等。其中农业民俗嘉年华被评为“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场农村文化活动”。

2.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的黑马典范。

袁家村2007年开始旅游,现在游客数百万,资产过亿。2017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被视为乡村旅游黑马典范。袁家村聚集了1000多名创客,即有1000多人在袁家村投资、开店、做生意,吸引了周边村民和其他地方约3000人就业。

袁家村有两个创举:一是开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二是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

3.四川战旗村--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标杆。

战旗村是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一面旗帜。从战旗村的发展来看,村两委把握农村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通过流转、入股、自主经营三种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和集体经济。创新:“流转、入市、自主经营”跳出土地资源三部曲。

第一步是吸引投资。有“成都小普罗旺斯”之称的妈妈农场,11年前被吸引到战旗村。对于妈妈农场的经营,战旗村配合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

第二步,土地入市。战旗村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原村办复合肥厂、预制厂、村委会旧办公楼在市场拍卖,总价7059675元。在四川,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拍卖的第一锤。

第三步,把乡村变成景区,采取自主经营,打造“十八乡坊”,给百姓一个新的财富密码。时至今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市场淘汰,战旗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

4.浙江陆家村--民族田园情结的典范。

“公司+村庄+家庭农场”的模式,卢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的大胆创新,特别是对于以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从村里可利用的资源出发,村里有很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地、山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吸引更多外地企业的工商资金进入农村。陆家引进外资工商资本近20亿。

二是突破村庄规划,梳理村庄原有脉络,规划新产业,引入新思路。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创造合理的农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当时陆家村花了300万请了一家设计公司对全村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

第三,从产业融合创新的突破口,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构建家庭农场集群的概念。全村建起了18个差异化农场,包括这个由花农投资6亿元的大项目。

第四,坚持市场导向为主体,通过市场化机制让农庄开发适合它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各个农庄的休闲项目有机组合成几条旅游线路,实现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

5.四川明月村--乡村文化创意时代的精品。

明月村,位于天府成都的绿色浦江边,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宋代,月光洒在无边的松林上,诗意地生活,拥抱青山。40多个文化创意项目散落在茶谷松林中,100多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生活在乡村;村民和原住民互相帮助,互相融合,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新乡村。明月村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使用生态和科学手段。种植特色早春笋和柑橘,大力推广无农药生态种植技术,人工除草、物理防虫、生态肥等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增加了人工成本,但使柑橘的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

同时成立合作社,帮助农产品研发、包装、推广,增加农民收入。明月村合作社先后推出了“岳明酿酒”、“远山生物”等农产品品牌,如雷竹笋。

二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当地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明月村被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龙窑所环绕。通过修复岳明窑,建立一个以陶器为主体的手工创意聚集区,为建设陶瓷文化的明月村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开辟道路。

第三是持续的权力干预。明月村设计了一套多方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村建设体系:抽调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指导村庄的规划和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新村民成为“双创”(乡村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引擎,老村民通过租房、就地创业、村里就业等方式加入乡村发展建设。

成功吸引了一批需要乡村建设的企业家、艺术家、学者在明月村扎根,他们被称为“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