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商精神的意义
“儒商”通常指的是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商业职业相结合的商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子贡、范蠡、计然和白圭都是儒商的典范。他们所体现的“儒商精神”是儒家思想与商人精神的有机结合。其核心要义是“义利于民”,强调超越个人功利的终极目标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儒商精神”。近年来,“新儒商”一词也应运而生。什么是「新儒商」?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新”。从时间上看,这里的“新”对应的是“旧”,即新儒商必须抛弃旧儒商的宗法制度和行会制度。从空间上看,新儒商必须超越地域的狭隘性。总之,这个“新”要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虑,即“新儒商”应该是指继承儒家传统美德,具有全球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商人。因此,“新儒商精神”应该包括“志存高远、诚实守信、仗义济世”的基本特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世界经济秩序需要注入更多的道德基因,需要更多具有其他文化特征的新兴经济体参与构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南亚的快速发展,“新儒商文化经济圈”逐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纵观全国,近年来,经济活动中受利益驱动的功利价值观有所抬头。“舍本逐利”、“舍义逐利”的现象导致商业伦理和商业诚信的丧失,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巨大的信任危机,还会严重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多具有儒商气质的现代企业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部分毕业生将进入商界从事商业活动,加强对学生“新儒商精神”的教育,未雨绸缪,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加强财经类高校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养,要体现以世界为镜、以国情为依据、以儒为体、西学东渐、全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培养。第一,思想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指高校为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而创造或运用的价值观、理念、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完整的发展思路,对大学生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需要统筹优质资源,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将新儒商精神纳入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把新儒商精神的价值观与大学德育的价值目标对接起来,促进新儒商精神与大学德育价值体系的同构性。具体来说,财经院校可以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刻起,引导他们学习新儒商的精神和文化,并贯穿大学的课程教育,让学生拥有“新儒商风范”。此外,学生还应学习《论语》、《孟子》、《世界著名企业管理者列传》等儒家经典,从思想层面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第二,行为人格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指高校为了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植入新儒商精神的内涵,让学生感受新儒商的精神特质,培养他们具有新儒商风范的行为人格。要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和资源,在开展活动时注意向学生灌输新儒商精神。具体来说,可以每年定期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举办辩论赛——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新时期儒商的“义利观”;创办新的儒商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儒商给学生讲课,介绍自己对儒商的信仰,不断进取,回报社会;为“准”新儒商(毕业生)与学生结对子——在历届毕业生中,不乏有抱负、善良、谦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准”新儒商。将他们与学生结对,也是培养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好举措。新儒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注重“成家立业,以商济民”的宗旨,能对青年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青年学生可以通过上述形式和渠道,把新时代的儒商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把新时代的儒商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成为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此外,新儒商的培养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成为新时代儒商的能力和责任。第三,视觉感染层面。这个层次是指高校校园环境中的有形环境和有形实体,主要指有形的物质生态环境和物理环境。包括校园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等。如果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就可以将蕴含儒商精神和文化的人文景观与校园的自然景观相融合,让这种人文理念与校园景观相融合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实现无声的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内放置历代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儒商雕塑;或在景观石上镌刻包含新儒商精神的箴言;或者用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讲述儒商的奋斗历程;还可以在学校教学楼走廊、图书馆大厅悬挂儒商名人的照片和名言,在阅览室陈列他们的作品或关于他们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不仅可以优化校园教育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让他们从外到内逐渐理解和认同儒商精神和行动,激励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儒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