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楼的南通桥楼
南通碉楼是古城门上的瞭望塔,它有两个功能:报警和报时。
桥楼始建于元九年(1349),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历代多次重修。桥楼建成后,一直是元明清时期南通县衙的大门,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它的前身是宋年间修建的用于观察的驻军建筑。因为它建在国务院前所谓“子城”的大门上,是当时通州城(今南通)最高的建筑,所以在明代,有人把“禅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宝塔内有计时槽口,用鼓报时。清道光八年,周知通州周道对宝塔进行了修缮,拆除了“海山姚俊”的匾额,改称为“行署楼”。楼名以占星理论为基础,希望让通州文化发达,人才繁盛。
再加上前面的钟楼,这两座中西不同姿态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清末明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样的象征性组合在全国都是罕见的。钟楼是南通城市千年发展历史的象征,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标志性建筑。1995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