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名称和都城。
到了唐朝,交通相对发达。除了改变了上一代的一些陆路交通方式,造船也取得了进步。在德宗(公元780 ~ 804年),高力的脚踏战船“舞两轮,风在吹,疾如挂帆垫。”当时周边一些国家也有很好的造船技术。例如,日本可以建造一艘每艘可搭载100多人的海船。海上交通的发展是促进唐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因素。
自隋朝以来,日本人开始吸收中国文化。唐朝以后,日本与唐朝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派遣“驻唐使节”。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昭宗甘宁元年(公元894年),日本派遣“唐朝使节”13次,派船迎接唐朝使节赴日6次,共计19次。唐朝的法规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甚至一些风俗习惯相继传入日本。公元5世纪,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后来日本人逐渐简化了汉字的楷书和草书。我们从一本日本地理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中可以看到,汉字很多,字的意思和汉语基本相同。从日本奈良时代的服装形式也可以看出唐代服装对日本服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街区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街区是历史上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如今,传统文化区域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异正在逐渐减少。比如,各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不大,即都包括一、二、三产业,但在产业结构和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农、渔、牧等传统农业经济的空间格局基本没有改变。由于精神文化要素的变化相对缓慢,传统文化区域的许多文化特征得以保留至今。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个文化分区的特点。因为教材中出现了中国宗教和语言的分布图,所以不一一介绍。
关东文化亚区的主体部分位于中国东北,因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文化亚区。该地区历史上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明朝以前主要经济类型为渔猎。明清时期,该地区与关中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目前,这一地区的民族主要是汉族,其中散有满族。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长白山地区还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其他大多数少数民族是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东北的“二人转”。
赵岩文化分区以现在的河北省为中心,北临燕山,西临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该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民风粗犷豪放,武艺平常。历史上有很多英雄。赵岩地区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和吴桥杂技。
黄土高原文化亚区依托黄土高原,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太行山,北至万里长城,南至秦岭太白山。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要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文化景观。今天陕西省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称为“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淳朴,艺术格调高亢激越。代表艺术形式是秦腔和山西梆子。
中原文化次区的核心区域是现在的河南省,因为地处古九州的中心,所以也被称为“中州”。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纵贯中原。从历史上看,它与黄土高原的文化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代继黄土高原之后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帝都,历史上出过很多世界有识之士。该地区主要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民风淳朴豁达,少林武术和河南豫剧闻名全国。
齐鲁文化分区以山东省为核心,因春秋时期为齐国、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这个地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的经济类型是农业,沿海有渔业。这个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流传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齐鲁大地的民间特色,强调礼仪和忠义。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和山东快书是这一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顾名思义,淮河流域文化次区位于淮河流域,一般以陇海铁路为北,长江为南,河南、湖北为西,江苏北部沿海为东,即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是位于黄河流域,还是移至长江下游,这一地区都处于重心的边缘,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因此这一地区的文化也具有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过渡性特征。表现之一是,这里的传统经济虽然以农耕为主,但农耕形式具有由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其次,这里的语言也具有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点。这一地区著名的艺术形式包括凤阳古画、淮海戏和柳琴戏。
巴蜀文化小区位于四川盆地。重庆在3000多年前是巴基斯坦的首都,成都在2400多年前是蜀国的王都,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巴蜀之地。这一地区虽然地处西南,但依托富饶的成都平原,传统农耕经济相对发达。该地区盆地周边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与外界沟通不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的主要流派,生动幽默。
荆襄文化分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洞庭湖平原,西以巫山、武陵山为屏障,东隔吴越的幕府、武功山,北隔中原的桐柏山、大别山,南依武陵山。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种植业比较发达。有学者认为这个地区是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是黄河文明中心传播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这一地区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关系如何,人们都承认这一地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比较成熟的汉剧、楚剧、古画戏、采茶戏外,还有丰富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鄱阳文化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区,主要在今天的江西省境内。这个地区一面临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这一带山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很多风景山都被儒道佛选为圣地,比如庐山,龙虎山。这一地区的代表艺术形式是益阳戏,益阳戏是中国四大声乐剧种之一(其他三个是江苏的昆山戏、浙江的余姚腔戏和海晏戏),其特点是雄浑奔放。
吴越文化次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依长江地堑,西依鄱阳湖平原,南依雁荡山,东临茫茫大海。该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业发达。这是一片充满宝藏的土地。这个地区丰富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晋松、苏绣和文房四宝都与富裕的经济直接相关。昆曲和越剧是这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戏曲细腻、委婉、优美、醇厚的特点。
顾名思义,岭南文化分区位于南岭之南。这一地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化核心区的边缘,近代以来又处于中外文化的交汇处,因此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步晚于上述文化亚区,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在这一地区的艺术形式中最具地域特色。
台湾省海峡两岸的文化次区与今天的闽台省省基本一致。该区西部与鄱阳文化亚区相连,北部和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亚区和岭南文化亚区接壤。虽然台湾省与福建省的文化各具特色,但从文化渊源来看,台湾省与福建省同宗同源,至今仍有许多文化元素如妈祖信仰与两岸民众紧密相连。该地区多山,适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元素的储备地或“庇护所”,比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等。
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是西南少数民族次区域的主要部分,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虽然这一地区的传统经济类型是农业,但其文化综合体的特征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不同。这个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其文化特征也呈现出许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这种多样性从物质文化层的日常生活、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都可以体现出来。
蒙古-新疆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一般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广大西北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因此游牧是该地区主要的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分散的绿洲地区也有种植和园艺。这一地区的艺术特点是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虽然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但它与中原的联系远多于与高原南部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宗教在各级地方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