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英雄及其主要事迹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本名鞠鹏,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3月24日)二月十五日生于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市程刚村)。绍兴十年(1140)夏,金人撕破脸南侵,岳飞奋起抗日,岳家军神勇,金兵闻风丧胆。打败了蔡州、周琛、颍州、郑州、西京、濠州、徐州、孟州、潍州、淮州、郾城、应昌府等地的金兵,在郾城大街与朱仙镇应昌府的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铁浮图”的无敌神话。就像岳飞所向披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0年7月17日,宋高宗连续获得12枚金牌,迫使岳飞前进。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断绝和谈障碍,唆使万依诬告一直主战的岳飞“造反”,买通王军为假证人。十月,岳飞父子及其部将张喜安被囚禁在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1142 65438+10月28日)12月29日,赵构秦桧诬告岳飞父子和张喜安“莫须有的叛乱”,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他写了八个大字:“天要亮了,天要亮了”。

英雄献身,义无反顾——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宋代大将,民族英雄。我父亲因为违反了晋国的法律而逃到了宋朝。德佑二年(1276),临安失陷,年仅5岁的皇帝宋恭帝被俘,他和卢秀福带着宋朝的两位国王(王怡赵敏和王巍赵敏)逃亡。后来刚满7岁的赵云称帝,为宋端宗封为“京燕”。段宗即位后,非常重视张士杰。张士杰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挡元军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10岁的端宗溺水身亡,其弟魏王赵敏称帝,改“吉祥”。赵敏命张士杰为师(皇帝的老师)。张士杰奉命保卫帝都山。此外,他还命人给皇太后和皇帝盖房,还利用战争期间的空闲时间教赵敏读书。赵敏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祥兴二年(1279),元军大举进攻赵敏的小朝廷,张士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即将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敏的组织突围。我不希望宰相卢秀福和他8岁的小皇帝一起死了。张士杰知此,哭曰:“我先立君,不想死;如果你重新建立一个君主,这个君主也会死。你能怎么办?”很快,他就因为大浪淹死了。文天祥(1236-1283),汉族,冀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原名是孙云,他的字很好,他的名字是宋瑞,所以他是一个民族英雄。著有《文山全集》,包括《义歌》、《过零丁洋》。宋理宗保祐是个进士。官至丞相,信国公。临安危难之时,在家乡招募起义军,忠诚的反对派元兵入侵。不幸被俘后,在狱中被大义灭亲。他晚年的诗歌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感染力强。有《文山先生全集》和《文山乐府》。陆秀夫(1236—1279)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大臣和民族英雄。汉族,字君实,楚州(今江苏建湖)盐城昌建里人。一开始他是李庭芝的幕僚,后来他是礼部侍郎。临安失陷后,去了福州,和张士杰一起做了赵云皇帝。死后还拥赵敏,在庐山(今广东新会南)任皇帝,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击败,负帝投海而亡。有一本卢忠烈公遗集。李庭芝被任命为淮东使,他被任命为参议官。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军顺长江而下,扬州局势紧张。他的家人大多逃走了,卢秀福等人坚守岗位,毫不动摇。李庭芝向朝廷推荐了他,但调到了临安。德佑二年,任礼部侍郎。慈禧太后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军苏刘溢退守温州。不久,陈、张士杰等人在福州拥立伊王为帝,重修宋廷,在端明堂任学士,并为枢密院签书。元兵入闽,宋君臣乘船南下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京岙(今广东钟山县南大岛下),陈逃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京燕三年(1278)年初,赵敏死了,大臣们想散。卢秀福鼓励他们让八岁的魏王赵敏重新当皇帝,并迁到雅山(今广东新会南海)。卢秀福留任丞相,与张士杰一起掌管国事。祥兴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张弘范攻元崖山,宋军大败。卢秀福对赵敏说:“德佑皇帝受辱了。陛下不能再羞辱他了。”坚决丢掉皇帝,跳海。有一本世代相传的《吕忠烈集》。

虎门鸦片的毁灭——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汉族,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为官40年,他“自励天下”,清正廉洁;我们还重视水利,为人民提供救济。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毁鸦片,指挥了反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编纂了《四大洲志》等外国图书资料,开创了近代中国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改革思想的先驱。福州等地已建成林则徐纪念馆。

邓世昌,海疆之魂

邓世昌(1849 ~ 1894),晚清中国海军爱国将领。这个词很清楚。祖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任致远舰管带,死于17海战,65438年9月。邓世昌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校,是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4以优异成绩毕业,被任命为“陈航”号航母。1880年,李鸿章为北洋水师建设广纳贤才,邓世昌因“熟悉水师管理”,被调任北洋部下。这年冬天,北洋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巡洋舰“洋威”号和“朝勇”号完工,丁水师二百余名官兵赴英接船,邓世昌紧随其后。1881 11安全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的航线,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邓世昌被清廷授予“博勇巴图鲁”的勇号,并被任命为“扬威”舰。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从英德订购的致远、靖远、靖远、涞源四艘巡洋舰,并于年底回国。在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布置舰队演习。因接舰立功,升任副司令员,任“致远”舰管带。1888 10,北洋水师正式成军,邓世昌升任钟君中营副将。1894年9月17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来在日舰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起火,船体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说:“我们这一代人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置生死于度外。今天,只有死亡!”“日本军舰完全依靠吉野,如果它沉了,它就足以喘口气并取得成功。”它毅然驾船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的右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日舰官兵一看惊呆了,把炮火集中在致远舰上。不幸的是,一发炮弹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爆炸,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海后,随行人员用救生圈救起他,他拒绝了,说:“我决心杀敌报国。现在我死在海里,我是正义的。我为什么要活下来!”说着话,狗“孙”也游到了一边,用嘴挽着他的胳膊。邓世昌誓与军舰生死与共,毅然将狗首放入水中,而他本人也沉入波涛之中,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含泪写了一副对联,“此日热泪盈眶,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并给邓世昌谥号“强节公”,并为御笔亲属写了悼词和碑文。威海人民感受到了他们的忠诚,并于1899年在成山头上为邓世昌塑像建了一座神龛,以示永久的敬仰。1996年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新型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戚继光,著名抗日军人。

戚继光(1528-1587)是明朝著名的抗日军人、军事家、民族英雄。景,字南唐,后名,山东济宁人,祖籍安徽定远。生在门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17岁,攻父,掌管登州卫事务。三十四年(1555)调任浙江省会,次年升为将军,镇守宁波、绍兴、台州。9月,日军800人入侵龙山车站,戚继光等人率领10倍于敌的明军前去阻止。日军三路夹击厮杀,65438+10多万明军不堪一击,阵势渐乱,节节败退。见情况危急,戚继光跳上一块高高的岩石,连射三箭。敌人三个头目倒下,敌人群龙无首,仓皇逃窜。三十八年(1559),台州倭乱频发,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了陶铸的千家万户,戚继光从宁波领兵连夜驰援台州,解除了陶铸的围困,歼灭了海门的侵华日军。然后,我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多名精壮的农民和矿工,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训练,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祁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的地形和敌人的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相结合的“鸳鸯阵”,用飞刀、枪、火箭反复克敌制胜。三十九年春(1560),任台(州)、晋(中)、燕(州)刺史,驻台州。建造烽火台,修复城墙,训练沿海守军。四十年(1561),数千倭寇登陆台州。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健跳、宁海(今三门)、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九次击败侵华日军,解救被俘难民数千人。史称泰州胜利,又称泰州九战九胜。次年夏,助福建,捣毁之敌老巢,击败、兴化之敌,连破六十余营。四十二年(1565)与镇压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寇。戚继光在冀州后,镇守16,正准备修缮,外敌不敢轻易入侵。被排挤,明万历十一年(1583)调到广东驻防。被诬陷后,他抢了工作,回到了家乡。戚继光在练兵、武器管理、阵法绘制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姬晓新书》、《练兵实录》、《停训集》等受到军事家的高度评价。

收复台湾省-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是明清两代的民族英雄。汉族。他的真名是森,也叫宋富,他的名字是严明和号。达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史书记载他“年轻、聪明、勇敢、有为”。他的父亲叫郑志龙,母亲叫田。祖籍河南固始县王鹏乡邓大庙村。还是学生的时候,隆帝给了朱这个姓氏,还赐了他忠孝,所以俗称“国姓”。当清兵进入福建时,他的父亲郑志龙迎接他。他又哭又谏,起来反清。与张煌言北伐后,震动了东南。康熙元年(1662),他率领数万将士,从厦门出发,在台湾省和寮港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省,使他流芳千古。郑成功在1662年底患病去世,活了38岁。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 ~ 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建者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主力之一。原名马尚德,字吉生。1905于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1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马希领神父是一个贫穷的农民。杨靖宇八岁进私塾。1918进入确山县高级小学。1923年进入开封纺织染织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1928年初,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先后三次在洛阳、开封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科书记。同年秋被捕,坚持在狱中抗争。1931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5438年至0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基本队伍6000余人,分布在南满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打击日军支援关内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军干部讨论坚持游击战略。会后,在通化、临江等地展开了抗日斗争,沉重打击了敌伪。同年冬,侵华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回村并户政策,勾结日本武装定居者,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破坏,使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带领一路军1400余人进入长白山密林。次年,在蒙江县与敌战斗中损失惨重,队伍只剩下400多人。1940年6月,为解决陆军补给问题,陆军主力奉命北上,引小股部队向东。2月23日,他独自一人在吉林省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路遇到几个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向日伪当局告密。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紧急召集了一支由抗联汉奸组成的伪满洲国特务队参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将军被叛徒的机枪击中,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