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因为膝下无子,养了一个继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他如何对待他的继子?

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大臣,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贬多于褒。而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晚清中年人全部死亡的情况下,却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人。但是这个人软骨头太多了,他从来不给清朝出主意怎么对付外族,却总是代表清朝签卖国条约。被后人唾弃。

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介绍一些李鸿章的政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的私事。李鸿章一生有四个妻子,虽然妻子很多,但李鸿章直到四十岁都没有孩子。在古代民间,人的一生可能没有孩子。按照民间传统,“无后为大”,李鸿章收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李,他的六哥的小儿子,他是长子。将来,李鸿章的家族事业将由李方静继承。但三年后,李鸿章和他的妻子赵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而在1876年,李鸿章和侧室莫氏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李景迈。没想到的是,收养儿子后,李鸿章的生育能力提高了。但李鸿章有了自己的儿子,又该如何对待养子李方静呢?

就当它已经出来了。

李鸿章生下自己的儿子后,并没有取消李的养子身份,而是宣布继续以李为长子。毕竟他是弟弟的孩子。就算他有儿子,收养后也不能送回去。所以李鸿章把这个养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从小培养,请名师亲授,聘请英、法、俄三国语言教师训练李方静。这样的训练方式,即使是现在,也是高标准的。

在李鸿章的培养下,李方静精通五国语言,尤其是英语,并受到朱景山的特别教育,尤其精通。后来,李鸿章的次子李景书长大,跟随李学习。不久,李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被录取为举人。他放弃了在外省交替的机会,和李鸿章一起为李鸿章处理一些外交事务。实践证明,这也是一条快速的晋升之路,比普通人等着空缺强百倍。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大臣和外交家,带着儿子李参与外交事务,显然意味着他将来要接替自己的位置,继续为清朝从事外交事务。那时候清朝没人想做外交。许多人想成为洋务官员,但外交官是最接近皇室的人。李鸿章当然看得很清楚。

李鸿章对养子非常严格。既然李已经确立了为长子,李鸿章肯定会想办法培养他的儿子。

然而,李方静一生都活在李鸿章的世界里。虽然长大后经常给李鸿章出主意,但还是按照李鸿章的想法行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李鸿章的幕僚劝李鸿章支持自己,夺取汉朝。李也有这个想法。他曾多次与李鸿章秘密暗示此事。所以八国联军后有“李公子胆子比天还大”的说法。

但是,李鸿章并不赞同拥兵自立的主张。李鸿章还是按照自己的打法为清朝打球。对于李鸿章求稳的心态,李也没办法。从那以后,李对失去了清王朝的信心。

清朝重用李鸿章的时候,让他去北京和洋人谈判。这时,李·方静被李鸿章留在上海与俄国使者谈判。李鸿章想用俄国的力量来制约其他国家。作为李鸿章的代表,李建议俄国使节贿赂李让慈禧回京。但是的提议被俄国李拒绝了。从那以后,李就不再有用了。

替我父亲背黑锅

从李的一生来看,一直听李鸿章的话,但他的才华却毫无用处。李鸿章带着儿子走上外交道路,没有给李方静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用自己的思想束缚了李。下关媾和时,李试图以咄咄逼人的姿态与伊藤博文争辩,但被李鸿章制止了。李对很不情愿。他想干扰李鸿章的思路,于是让随行人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笔记,提供给李鸿章。这些建议使李鸿章在与日本谈判时使用战术,绝不让步。但是李鸿章的最后一条没有被采纳。

甲午战争爆发前,李曾在日本担任了三年的公使。他了解日本的情况,熟悉日本官员。对于如何应对日本,他有自己的策略。但李鸿章根本不听他的,最后的结果是在“割台”上画了个赌。下关签约回来后,全国人民都愤怒了,把矛头指向了李氏父子。此时“割台”还没有完全完成,台湾省还需要画个承诺书。但是,李鸿章因为受伤无法前往,于是就落到了李的头上。据记载,李鸿章不想让儿子去,理由是李方静有病,但朝廷不愿意。光绪皇帝下令“李鸿章不得推脱!”最后,李拔出匕首,替父亲背了黑锅。

晚年凄凉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的清官生涯宣告结束。民国初年在上海,被儿子李国树逼到大连。但在大连日租界,他得以守节,拒绝为日服务。我也不崇拜溥仪的满洲国。

晚年,李基本上以养老,从不参加世界上的重大活动。在复辟的时候,很多清朝的大臣都加入了进来,而李却没有凑热闹。1934年,李死于大连。

李鸿章虽然立养子李方静为长子,但也带着儿子从事外交工作。李方静也因为李鸿章的关系成了朝廷大员。按理说,养父也是被自己疼爱的。然而,李方静从未实现他的野心,始终充当李鸿章的助手。我没有像父母那样上战场杀敌立功,也没有得到一份肥差。只是在我父亲背后做一件尴尬的外交工作。因此,李一生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