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胡同里的党建史
我在古城中心扎营。古城真的很适合多呆几天,慢慢走,慢慢逛,感受古城的独特魅力。这张照片是我呆在酒店的顶层观景台俯瞰古城。
喀什古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杰作,以布局灵活、曲径通幽的迷宫式建筑闻名于世。古城核心区的维吾尔民居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坯建筑群,融合了维吾尔风情、汉唐神韵、欧陆风情、古罗马遗风等特色。
古城景区西门阿尔达希克路入口。从这里开始,我们好好看看古城里的几条特色老街巷。
这就是喀什老城区的“百年帽街”帽巴扎,就在阿尔达斯克路上的古城景区西入口。这是喀什帽匠最高技艺的集合。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帽子不仅有防寒或防暑的作用,在社交活动、走亲访友、过节时也需要佩戴。
维吾尔族传统的帽子主要有两种:皮帽和花帽。皮帽大多是羊皮做的,工艺相当复杂多变。花帽选料精良,工艺精湛,花纹图案千变万化,尤其适合男士。每逢重大节日,维吾尔族人都要戴上小花帽打扮一番。同时,花帽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客人的青睐。我在国际大巴扎买了一顶花帽子,戴着拍照很好看。
最热闹的Oldasik路,离入口几十米的地方有一个夜市,是刚到喀什的游客可以了解喀什特色美食并吃到的地方。
网络名人冰淇淋在这里也有摊位。帅哥一直逗孩子。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家长们微笑着拍照。
古城里有纵横交错的街巷。目前,全市200多条街巷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古城至今仍有100多处优秀民居建筑,经受住了1903年喀什地震的考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正是这些车道的名字让我们有点难以记忆。
一大早,Arya路两边就有很多店铺。这里介绍一下“骡店”,这是一个可以饲养和安置动物的旅店,在古代被称为客栈。因为喀什位于西域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很多商人路过喀什的时候都会在这里停留。不知从哪一代开始,精明的喀什人抓住了商机,在家门口开起了客栈,供商人和牲畜居住。骡马店是熙熙攘攘的古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产物。
艾莉亚路上美丽的小巷,艾莉亚路的名字,一个美丽的传说。
疏勒王国时期,喀什老城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居民纷纷涌向老城高处。当城市被淹没时,地面裂开了一条大裂缝,洪水从裂缝中流走了,所以古城得以保存,居民得以幸存。人们把裂开的地方叫做“雅利安”,也就是中间有一条河的地方。
它叫夏木其巷,在维吾尔语里是蜡烛的意思。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喀什的大部分蜡烛都产自这里。,因此巷得名夏。后来这些做蜡烛的工匠都搬走了,但这条巷子却久负盛名,一直保留到现在。你能看到当年的辉煌吗?
在古城中心的艾提格广场左侧,有一条千年老街,叫乌斯塘博依。乌斯塘博依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运河”和河边。在古街的尽头,有一个巨大的水库供居民用水。古街门口维吾尔族手工艺品的店铺一字排开。
这条街上有一家著名的百年茶馆,是资深旅行者必打卡的地方。从几百年前开始,这里一直是喀什老城区最热闹、最繁华的地区。虽然几经易手,但茶馆还是活了下来。
这家茶馆在驴友中流传已久。这座百年老茶馆是奥斯卡提名电影《追风筝的人》开头阿米尔的父亲和导师观看风筝比赛的地方。老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古城里惬意宁静的老大爷们,会给人一种时光旅行的奇妙体验。
继续往前走,还有一条特色小巷,叫磨坊巷。这个地方曾经以一个加工豆制品的磨坊命名。察合台汗国时期,一年四季沙尘漫天,农耕的收成非常有限。只有豆类产量更高。但由于豆类坚硬难消化,基本都是用来喂牲畜的。
一个能干的农妇,为了让家人每天吃饱,经常钻研各种食物的不同吃法。她认为喂养和储存豆子太浪费了,所以她试图从豆子中获取可食用的部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多种鹰嘴豆豆制品,并建立了专门的豆制品作坊。
这样就省下了很多以前吃不到的豆子,人们也有了面粉之外的其他食物来填补食物短缺。人们被她执着的加工实验精神所感动,将她曾经加工豆制品的巷子命名为磨坊巷。
与磨坊巷相交的是阿图什巷,因过去部分阿图什人迁居于此而得名。
相传在疏勒王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阿图什的老人,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带着一个小徒弟。老人60大寿,小徒弟送上一大块羊脂玉,老人精心雕琢成一个漂亮的姑娘。老人看着玉女,忍不住说:“我要是有个这样的女儿就好了!”“没想到玉女真的变成了一个温柔可爱的姑娘。她崇拜这位老石匠,视其为父亲。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就给她取名叫塔什古丽(玉之花)。
老人去世后不久,塔什古丽和小石匠住在了一起,并逐渐相爱。当地一恶霸看中了她的美貌,趁石匠不在,将塔什古丽带走,企图逼婚。塔什古丽拒绝,恶霸用刀砍了她。玉女打了一个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房子,自己化作一缕白烟,冲天而去。
漫步在古城的小巷,就像走进了维吾尔族风情的画卷,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妙不可言。未完待续,我在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