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成都的印象如何?

对于这个话题,我引用《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份的一篇稿件作为回答:

位于成都西北部的岷江,河水丰沛,滚滚向前。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这里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将丰富的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从此,成都平原告别了水旱灾害,“水旱随人,不知饥”,因此得天独厚,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时至今日,“天府”之名仍是成都重要的城市标志。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创新、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有着深厚博大的文化根基和创新的文化活力,滋养着富饶的成都平原,也逐渐浸润着成都的城市肌理。

北宋时期,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工商业发达的成都。1980年,股票“蜀都府”也诞生于此,与“交子”一脉相承,延续了天府文化的货币意识和金融基因。

今天的事情总是和历史密切相关,尤其是文化。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总能看到天府文化最初的火花和成长足迹。

成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2300多年来遗址、名称、中心不变的十大古都之一。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天府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成都历史悠久,不仅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以宝墩遗址为代表的古蜀先民定居中心出现在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2400多年前,古蜀国的开明九世“迁成都”,因“一年聚,二年成市,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一直沿用至今。公元前311年,蜀郡一城一小的张若剑,成为建城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到了唐代,淅川节将高片扩为都城,奠定了“两江环绕”的城市格局。

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秦、汉、晋、隋因蜀而统一天下,西汉公孙述、三国刘备、西晋李雄、东晋李寿、前蜀王鉴、后蜀孟知祥等都在这里建立。秦汉时期,成都位列五都之列,是中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自汉唐以来,丝绸、蜀锦、蜀绣、夏布、漆器、竹器、川酒、川茶等传统手工艺品蓬勃发展。汉代,朝廷在成都设置锦官,管理织锦业,因此成都有“锦官城”、“锦城”之别称。后蜀主将孟尝君,下令种芙蓉,故别号“芙蓉城”、“蓉城”。

先民的智慧和历史传统造就了天府文化的坚实基础。内涵深厚的天府文化也反哺着这片土地。

创新创造是内生动力。

大慈寺是成都市中心一个充满历史想象的地方。旁边的海洋太古里将这种历史想象与现代商业相结合。这里著名的历史建筑“新陆”被改造成了精品——保留了川西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青砖斜顶,干净简约的玻璃幕墙,黑漆格栅,椭圆形的家具陈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为了该商业区的点睛之笔。

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是成都创新创造的一个生动侧面。这种创新因子自古以来就镌刻在成都人的基因里,成为天府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无尽的动力。

古往今来,从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翁学堂、华阳国志、雕版印刷等。,成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创新。虽然地处四川盆地,但成都自古以来就没有封闭过。从汉代的“列五都”到唐代的“兴一益二”,成都的工商业一直很繁荣,并不是单纯依靠土地的农耕文明。虽然李白有诗说“蜀道难通,蜀道难入天”,但蜀人从来没有粘住过盆地。早在古蜀时代,龙树的金牛道就已开凿。到秦汉时期,蜀中栈道达到顶峰阶段,“四封锁之国,应有尽有”。突破盆地的束缚,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早已内化在成都人的骨子里。

创新的文化形式很多,如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创新,加强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俗,精准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城市形象提升,高水平建设天府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继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展示之都”,展现天府文化的时代风采。

优雅时尚的文化气质

“和我一起走在成都街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不要停下来。”赵雷的一首《成都》走红,唱出了很多人对成都的想象和向往。在成都,丰富的文化生活不仅有民歌,还有民乐交响乐。有创意的设计,有诗词。成都文化因其丰富休闲而优雅独特,因其开明进步而引领时尚。

有中国古诗朗诵音乐会,有诗意的交响乐专场,有吉德玛加个人诗歌朗诵会,这是第一届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的活动。这里共上演300场音乐与诗歌盛宴,演绎充满想象力的“成都音乐与诗歌地图”。今年,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将继续举办。如今,各种音乐产业资源正在成都聚集。成都已开始建设世界级的城市音乐厅、音乐工场和音乐公园,并将设立成都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

在成都创意设计周上,来自国内外的650家创意设计公司带来了航空航天、旅游、电子竞技等领域的2万余件“脑洞大开”的展品,让观众大开眼界:可根据用户需求自由添加功能的联想ThinkPad X1笔记本电脑,集3D打印、扫描、激光雕刻等潜在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台达3D打印机。目前,成都创意设计周设立了“金熊猫创意设计奖”。成都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

在中国成都举行的第六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你可以看到来自乌干达的艺术家们亲眼展示乌干达树皮画。精心制作的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成都国际非物质遗产节是首个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国际文化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唯一持续参与的国际文化盛会。迄今为止,已有65,438+0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都,实施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特别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成都市在开展“思考成都,体验非物质遗产”系列活动,走进景区、社区、校园、乡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非物质遗产追随者、欣赏者和潜在从业者,开展非物质遗产职业教育,提高非物质遗产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创新意识。

“优雅与时尚”是成都散发的一种珍贵的文化气质。从汉赋的恢弘大气到花间词的婉约清丽,西蜀画的丰富典雅,蜀学的思辨超越,无不体现着成都地域文化的魅力。

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

“乐观包容”是成都乐观、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度。成都文化蕴含着对自然、对社会、甚至对生活的乐观和包容。这是一种来自自信与热爱,来自热爱与坚韧,来自坚韧与开放,来自开放与接纳的文化态度。成都人乐观包容。他们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移民,融合了各种文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城名不变,城址不变。它繁荣了几千年,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舒服”和“巴适”是四川话中常用的两个词,蕴含着舒服、美好的含义,也是很多外地人对成都的印象。究其内在含义,其实是成都人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性格,从容的心态,坚毅的精神。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个性:既有现代城市的快节奏,又有休闲城市的慢生活;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既有崇尚创新、包容的基因;既有聪明勤奋的天性,又有友爱互助的美德。

友谊和公益的文化温度

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溪水环绕,林塘幽静。唐二年(759)冬,诗人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随家人从(今甘肃天水)经蜀道跋涉至此。第二年春天,杜甫开始建造草堂。从759年到763年,杜甫一家在这里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

杜甫在成都期间的第一首诗是《成都府》:“桑榆日,照我寻衣。我在不同的山河中旅行,突然我站在了天堂的一边。但遇到新的人,就不认识自己的家乡了。”杜甫诗歌研究专家齐贺辉说,杜甫笔下的成都人是“新的人”,“新”字包含着新鲜、新奇、新的希望。可想而知,杜甫到了成都,虽然是寒冬,但还是被成都人的新气象所感染。他喜欢这里热情好客的人们和亲切宜人的风俗。

古往今来,成都人一直有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热情慈善的美誉。“友好公益”是成都友好善良的文化温度,同时帮助世界。时至今日,成都的文化温度经久不衰。这是成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文基础。

谢谢,天府之国的首都成都,在经济、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都领先西部经济城市。

概况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下辖11个市辖区,4个县,5个县级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总面积146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万人,城镇人口640万人,城镇化率70.3%,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

经济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023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73.2亿元、4723.5亿元和570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2%和9.0%。第三产业结构为3.5: 43.7: 52.8。按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成都市人均GDP为70019元,增长8.0%。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7: 45.3: 51.0。

教育

截止2014年末,成都市共有56所高校,教职工71606人,其中专任教师47463人。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在蓉高校中,部属高校5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地方高校51所(其中省教育厅15,其他厅165438,市属高校4所,民办高校21所)。成都市高校总占地面积5175.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38.30亿元。

气候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65438+2月,少数出现在65438+10月。成都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一年四季最频繁的风向是静风;第二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他月份为东北偏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