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史料分析题千变万化,但命题人的目的始终抱着一个目的,就是在考试大纲中重点考察考生对材料加工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史料”;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这里到那里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论证”。这三个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回答材料分析题的基础。那么,我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1,带着问题阅读理解材料。
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决材料分析问题的前提。这一步大约需要三次。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也就是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泛读要有总结语文课中心思想的能力,大致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每段材料之间的关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一遍看所有单词,决定选择。如果题目是:“看完下面的材料”,一看就过去了,第二遍就不用理会了。第二遍仔细阅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材料摘自哪本书。这些信息要注意,往往能给我们一个提示。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材料,要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句号)进行分层,了解每一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以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还要考虑每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材料中反映的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要谨慎选词,理解材料的本义,挖掘其引申意义,就像语文课分析古汉语一样。如果有带解释的话,一定要把握好,这往往是解题和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资料大部分是外文翻译,有些句子很长,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主语、谓语、宾语,然后是定、形、补语等。)按照语文课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虽然正确阅读理解材料关系到语文阅读水平,但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有历史感,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去阅读。第三遍要结合重点问题阅读和回答每一句话,并在材料中寻找用符号标注的重点句子,重新阅读、理解后总结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问的本质是对材料的分析进行定向。提问的定向作用是确定信息提取的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用相关知识确定接触方向。确定能力测试的方向。
第二,除了阅读材料的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的出处(多在材料的结尾)。他们往往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家、背景、作者、身份等信息,给考生一些提示和指导,这是要注意的。有时命题专家会把材料的出处放在每一段的开头,这既是设计的需要,又能起到吸引考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是直接暗示性的,是必读的,必须考虑的。特别是如果把材料的出处放在材料前面,一定要看得更仔细,这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是有用的,一定要看。材料后面放置的材料来源,有些对解题有用,有些没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决定。二是准确识别材料中记叙文、描述文和历史观点、评价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叙述和描述历史是为了表达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是作者对自己态度的一种表达。他们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材料分析题中信息的获取不仅体现在材料的正文中,而且编者的评语、材料的来源和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处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都很长,只能摘录一小部分试题。从句首到句尾,这两句话的开头和结尾,当然得考虑为答案服务;省略号删除与答案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须重要,必须包含重要信息。第四,理清材料和教材的关系。材料分析的问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在阅读完材料,总结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观点后,再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和观点进行对比,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联系起来,这样分析的大方向就明确了,答题也就不难了。这就是分析材料问题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总的来说,要注意把材料和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也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比如允许你依赖材料,这样就不用过多考虑课本的知识。如果没有,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同时要结合文中的观点、理解或看法。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转移课本知识答题时,也要区分组合课本的内容,选择其重要端,切忌照搬,不分主次。第二,传递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外,还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互联互通。通过“知识传递”,其实就是为最后的总结答案勾勒出框架模型。仔细检查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当命题者把散落在各处的历史段落、图表一个接一个地挑出来,有机地组合起来,辅以各种题型,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难度,而答案却隐藏在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因此,考生在认真审题后,要拿着认真审题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考试材料中反映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可以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材料题中的时间信息分散在材料的各个角落,或在材料文字中明示,或隐藏在材料时间和来源的表述中。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考察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性或材料来源。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字面表征来分析真实含义。
3.材料中人物的层次:材料内容丰富。阅读时要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句号)和关键连词(“因为”、“但是”等。)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每一层的含义和每一层之间的关系,注意结论性的话,总结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内容。另外,也要注意每一段的重点。
4.复习资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材料中所包含的、针对题后问题、实用于回答问题的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这些信息一般可以直接从资料的来源、笔记和内容中获得;第二,材料中反映的作者观点和历史发展规律。这个过程也是“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得“有效信息”后,还要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中反映的观点和意见、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从而判断材料中反映的史实的真实性、观点和意见的正确性以及是否违背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