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钟楼的历史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老城区中心南门路65号,同安剧院对面。它建于1930年(民国19年),是为了纪念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庄尊贤和潘两位烈士。在同安古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钟楼。没有报时的装置,也没有悠扬的钟声。古老的钟楼俯瞰脚下的车流,寂寥。91年前,保家卫国的战争风暴早已化作尘埃,消失在时间的轨迹中。这座独一无二的钟楼给后人留下了悼念的印记。“民国五年(1916),1年六月(端午节)夜晚,同安发生了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保家卫国之战”。“中国革命家”庄尊贤、潘率“闽南讨元联军”攻打县城,与北洋军血战到底。可惜,他们被打败了。由于缺乏士气和弹药,同安对袁的战役失败了。1930年,辛亥老兵陈延香先生集资在市中心建了一座‘钟楼’,纪念两位烈士。”这就是钟楼的由来。随着它的建成,同安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今,古老的同安城已经车水马龙,但钟楼依然是矗立在老城区的地标。“去钟楼。”只要你报出这三个字,同安摩托的司机就能准确的把你送到目的地,不需要其他任何言语。然而,钟楼的存在对新汤加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地标。问几个30岁以下的同安人:“钟楼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答案不是盯着对方,就是看着对方。同安县文化局原局长、文史专家闫立水先生回忆钟楼旧事。抗战时期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钟楼都是空袭警报的“发布中心”。第一,1921美国铸造的一座钟,是从前同安后河教堂搬过来的。后来换成了防空警报。如遇飞机袭击,急促的钟声和尖锐的防空警报从这里响起。“警报声很长,乡下都能听到。”阎老说,台湾省飞行员胡在1954起义后,在同安双溪公园附近的溪流上紧急迫降。当时钟楼上的防空警报响了很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钟楼成为同安消防队的驻地,直到1988消防队才搬走。当时严老被任命为同安县文化局局长。他组织人员把钟楼周围的一些建筑拆掉,重新装修,才恢复了钟楼的原貌。从此,钟楼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当年用于防空警报的钟和防空警报装置还在钟楼里,但都成了文物,钟楼也在周围的喧哗中寂寞着,追忆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