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湘绣信息

湘绣

湖南长沙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从1958长沙楚墓出土的刺绣可以看出,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湖南地方刺绣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40件绣衣,表明湖南地方刺绣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古朴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业化生产的发展,通过刺绣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和提高,许多中国画的优良传统被移植到刺绣中,各种中国画、刺绣、诗歌、书法和金石学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的湘绣特色。 使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细致刻画物体的外观和质量。

湘绣的特点是色彩丰富,刺绣如画。他在巴拿马、芝加哥和其他世界博览会上获奖。民间有“苏茂,胡翔”之说,湘绣的狮虎刚健挺拔,有一双可以与现实混淆的眼睛,如今发展到了造型特别、面目各异的双面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现的最早实物是1958长沙楚墓出土的龙风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40件绣衣和一件绣锦。刺绣花样10多种,绣花线18种色调,运用各种针法,达到针迹工整,线条洒脱,刺绣娴熟的境界。到清代,长沙刺绣遍布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在省城一带,女绣工多,织工少,人人富锦钹。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夏宁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大部分农妇从事刺绣,曾被称为“刺绣之乡”。全市刺绣村很多,但清代没有26个,绣工1万多人,年产刺绣2万多件。绣品以被套、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数高档的画屏。

湘绣的艺术特点是生动,逼真,质感强。它是以草稿为基础,“以针重影”、“以线描影”,在刻意追求草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以它的绝活就在于“针用线”。湘绣针法多样,以混针为主,根据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对象和自然肌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有成千上万种颜色。根据不同图画的主题,用不同的针法选择不同颜色的绣花线——丝线或毛线。绣制的物件借助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花线的光泽效果,既保留了图纸原有的韵味,又通过刺绣工艺增加了物件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普通绘画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因此,湘绣成为一个独特的流派。到了清末,“湘绣盛行,超过苏绣,不再以顾绣之名。方法是改蓝图染丝绸,不是退一步。”

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玩花样的魅力吸引了海内外的人们。1910年,在南阳劝导会上被誉为“浑笔无痕”“字被绣,针线被毁”。65438-0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一炮而红。一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湖南刺绣的半身像,在长沙金华刺绣工坊亮相,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建指示他以个人名义送给罗斯福,是一段佳话。绣像现藏于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改变了过去单面绣的传统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创造了难度更大的“双面异绣”,把湘绣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在透明底座的两面绣上不同主题、创意、颜色和缝线的两件物品。比如两面绣“木兰”的绣屏,就是根据《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还绣着“万里去荣基...寒光铁衣”,另一面绣有“窗明几净,镜涂黄。”这既体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的英雄形象,又体现了女扮男装的学校态度,使对比形象更加鲜明。一方面身着军装,一方面构思巧妙,刺绣精美,堪称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虎”、“狮”、“百鸟朝凤”等著名传统名牌挂屏;有获得“省优产品”的鸟、鱼、花、童、蝶“五百”被;还有许多精美的湘绣产品,采用双面完全不同的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