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明明有热,为什么总是冷冷的?
如何发现自己是冷还是热?为什么一个矛盾的概念总是颠倒的?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同样一个患者,如果你找寒派的刘和火神派的,在用药上可能是冰与火的两个世界。一个用感冒药,一个用热药。奇怪的是,病会好的。所以你觉得你是热还是冷?
在中医界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中医总觉得病人里热,总是用感冒药。有些中医总觉得病人是凉的,总是用热药。曾经,我也很困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矛盾的?我该听谁的?听仲景的!
阴阳平衡,世界阴阳不平衡就会离散。我自己的理解是阴阳分为正阴阳和负阴阳,正阴阳是正气,负阴阳是邪气,很容易区分。也非常容易理解冷派和火神派这两种明显对立的理论。
阴阳的积极和谐导致正气,人体在春风是温暖的,不偏热或冷。但是,即使在阴阳调和的状态下,邪气仍然处于消耗正气的状态。当人体正气恢复后,邪气的阴阳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邪气就会被驱散。离散状态有热有冷,表现不一样。邪出则热,寒邪出则寒,清热或。
那么,为什么后世的中医不能这样用呢?还是效果达不到老师的水平?一个派别的形成总是强调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特色就会失去医学的本源。刘元素不用乌头吗?老先生能善用附子。郑钦安不需要感冒药吗?同样的用途。中医的流派基本都起源于仲景,华佗学派因为传承问题失去了理论基础,导致很多东西失传。从根源上来说,不会有矛盾,寒寒火神派都源于仲景学说。
所以派系之争是没有意义的,补地派的李东垣和补肾派的张介宾同样没有意义,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然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寒热之争。仲景是怎么处理的?仲景既用寒热药,又没有任何矛盾感。仲景略偏热药,温药多于感冒药。
回到前面的解释,身体有状况,必然有邪气。邪灵是冷是热,正气会不会丧失?正气不足是否有必要考虑多服温性药物?有的说,那是气虚,需要滋阴?是的,正气也需要阴阳调和。所以,当你养阴的时候,你是否考虑到尤因化妆需要阳气来捕捉他?仲景用滋阴药的同时加温药吗?
如果人体受到了邪气的影响,比如瘟疫,当然要先解决这个温的问题,但是如果人体已经很虚弱,后续不仅要补阳气不足,甚至有些情况下在解决温的同时还需要补阳。这反映在最近对瘟疫的治疗上。
人们应该避免在瘟疫中使用热药,这是一个普遍的结论。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一旦出现虚弱症状,仍然需要附子等热药来弥补正气的不足。同时使用退烧药即可。
正常人会有一些小毛病,平时不会有大的反应。这个时候,善恶都是阴阳相合的,也就是邪恶的阴阳没有处于离散的状态。其实《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就是指这种情况,一旦对症下药,正气就会增强,平衡就会被打破,邪端的阴阳就会开始分离。这时,病人就会开始表现出病情。你要根据寒热分离的状态来考虑用热药还是感冒药。
其实,人体健康与否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健康。有些癌症是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的,有些是中晚期才发现的。其实当时的状态是正邪平衡的状态,疾病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伪平衡状态。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肯定有很多信号,是完全可以察觉的。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不把一些小症状当回事,自己能承担后果。
然后,回到我们要找的问题,身体内部已经感觉到热了。天气冷还是热?一定是忽冷忽热。虚热患者也是正气不足。虚热需要考虑滋阴的问题,但往往是虚而不补。这个会在后面的一篇文章中讨论,这里暂时不展示。这么说吧,你是清热还是驱寒?
命题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清热散寒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正气。热多则先清热,寒多则引寒。不要一直走向黑暗。阴阳随时都在变化。如果你清除了邪热,寒冷失去了它的力量,寒冷就会自动消散。驱寒,寒气自然消。
当你选择清热还是驱寒时,正气的恢复速度决定了你的治疗效果。如果正气的恢复速度跟不上,邪气的阴阳就散不开,你清热驱寒也无法打破这种平衡。因此,治疗的第一步是让致病因素被驱散。也就是说让身体产生独立的排斥反应,回归郭生白的理论,对吗?
另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离冷远的冷,离热远的热,即因冷而用冷,因热而用热。治疗的秘诀很多,需要深入了解,每种方法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也证明了上述分析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热药也可用于热证,感冒药也可用于寒证。中医大学教材对这个原理的解释有点错误。不是真热假冷原理,也不是真寒假热原理。确实是寒证,但是寒证里面也有一些热证。我会先吃药除这个热,这样才能起到小而广的作用。用阳和汤的原理和张锡纯一样——实证中解虚达到了解实证的目的。
我已经尽力把这个问题写清楚了,但是写作能力有限。如果看不懂,请多读几遍。对不起
最后,把李仲梓《医案必读》中的这句话放在这里: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有热不出汗,有热不攻热,呼吸不耗气,有精不慎。只有你有好的品味,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短短一句话,别人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功底远不如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