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缙云山邵龙景观的历史演变
公元1485年,桥被雷击断,山洪爆发,巴山龙骨震动。一个仙女搬到了桥上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被称为“邵龙”,意思是接替龙脉。因此这座寺庙被命名为“邵龙”。抗战时期,当时的住持高适法师为了拯救战争孤儿,保护学校,毅然将寺庙财产全部捐给世界红十字会,被辟为“北泉幼儿园”。四大教育家之一的周芷莲女士是幼儿园的校长,收养了一千多名困难儿童。建国后,寺庙财产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98 3月13经北碚区政府批准,少龙关修复工程奠基,当年8月正式动工,历时半年。2月1999正式对外开放。重建后的邵龙寺位于缙云山林入口处,东西向,占地70余亩,三重大殿,八重大殿。它的建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左边一股清泉流入碧池湖,东边一片宽阔的区域就像一个山门开口。寺观依山傍水,犹如坐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太师椅上,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这是道教非常推崇的。上面祥云飞舞,下面碧波荡漾,有一种仙境的气氛。
银杏、桂花、香樟等古树参天,还有相思树、罗汉、桫椤等珍稀植物。原古寺有对联曰:“山如碧玉,水如黛,云如青天明月松”,可见其迷人的自然风貌。1998年3月开始重建,1999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道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左侧一股清泉汇入池中。东侧一片宽阔的区域,犹如山门打开,就像坐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太师椅上。古松、银杏、香樟、桂花等古树参天在观,毛竹、紫竹、毛竹相拥,更有相思树、桫椤等珍稀植物。改建后的道观占地30余亩,先后斥资800多万元修建了宫铃、黄愚寺、财神庙、陈元寺、慈航堂、三清殿、山门牌坊、茶廊、香室等主要寺庙。,充分展示道教系列文化——道教家宴、道教茶艺、道教作品、道教法门。
2000年,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志亭也对道教学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殿容焕然一新,殿宇巍峨,炊烟缭绕;景色更好,松林葱郁,草木茂盛。”重建后的邵龙道观现在充满了青春活力,它不仅是巴渝和重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重庆的一大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