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局势的看法。

美国的确是以色列的生命线。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武器,以色列是不可能赢得1967中东战争的。在1973的战争中,一开始以色列几乎一败涂地,直到美国采取了两项非常措施才扭转了局势。犹太人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命脉。美国约有600万-700万犹太人,占全球犹太人的三分之一,超过了以色列的公民。美国犹太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仅纽约就有220万,犹太人口超过654.38+0万的美国城市有60个。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美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城市。据记载,美国20%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沙皇”美联储董事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全球“金融大鳄”大炒家乔治;索罗斯;世界超级富豪排名第二的“股神”沃伦;巴菲特是犹太人。所以在美国社会,犹太人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在美国,从白宫、议会、国务院,到国防部,从学术界、新闻界到宗教界的亲以势力都在进行各种令人震惊的活动。

美国把控制中东石油作为其全球利益选择,因为石油资源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谁控制了中东石油市场,谁就掌握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王牌。

1917 -194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国际问题。根据国际联盟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巴勒斯坦连同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其他几个阿拉伯地区被移交给英国托管。除了一个委任统治地,所有其他委任统治地都是按照最早的想法独立的。巴勒斯坦成了一个例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不仅限于“协助管理和提供咨询意见”。其首要任务是执行英国在1917年颁布的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家”的《鲍尔弗宣言》。

在巴勒斯坦被任命的1922到1947期间,大量犹太移民从其他地方涌入,尤其是东欧。20世纪30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导致这一地区的犹太人口迅速膨胀。巴勒斯坦人对独立的要求和对犹太移民的抵制导致了1937年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此后,在二战期间和之后,来自双方的恐吓和暴力从未停止。英国尝试了不同的方式让这片被暴力蹂躏的土地独立,但都失败了。1947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了联合国。

1947 -1977

联合国在考虑了不同的方案后,提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独立国家,一个是阿拉伯独立国家,一个是犹太独立国家,并在耶路撒冷城建立一个特殊的国际政权(大会第181号决议第二部分)。分治计划中设想的两个国家之一变成了以色列。在1948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77%的巴勒斯坦土地和大部分耶路撒冷。超过一半的当地巴勒斯坦居民要么逃离,要么被驱逐出巴勒斯坦。约旦和埃及占领了分治决议最初分配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的其他部分领土,该国从未正式成立。

在1967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当时约旦和埃及控制的其他巴勒斯坦地区(即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包括耶路撒冷以前未被以色列占领的剩余地区,这些地区后来被以色列吞并。这场战争导致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外流,估计人数为50万。10月22日,安全理事会通过第242号决议,敦促以色列撤出其在1967冲突中占领的地区。

1974年,联合国大会重申了巴勒斯坦人民实现自治、国家和主权独立以及返回家园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次年,联合国大会成立了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大会给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大会和联合国主办的其他会议中的观察员地位。

1977 -1990

然而,事情却朝着相反的方向继续发展。1982,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声称要消灭巴解组织。后来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在确信其撤出后留下的数千万巴勒斯坦难民有了安全保障后,巴解组织部队从贝鲁特撤出,并转移到其他邻国。然后在萨布拉和夏蒂拉发生了大规模屠杀难民的事件。

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于9月举行,与会者人数众多。除其他外,会议通过了《日内瓦宣言》,其中包括以下原则:必须反对和拒绝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及其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所有行动;该地区所有国家都有权在安全和国际公认的边界内生活,所有人民都有权享受公平待遇,过上稳定的生活;承认并实现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合法权利。

1987,12年2月,巴勒斯坦被占地区发生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集体反暴力行动。以军对此次防暴行动的镇压造成大量人员受伤,并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

1991年至今(和平进程)

1973阿以战争后,在整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各方在不同论坛为实现以安理会第242号和338号决议为基础的中东全面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冷战和海湾战争的结束等全球性变化及其影响对中东局势产生了影响。19910年6月,阿以谈判认真恢复,在美国和苏联的共同主持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中东和平会议。联合国秘书长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会议。但到了1993年中期,谈判似乎在几个政治和安全问题上陷入了僵局。这些公开的外交努力伴随着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在挪威的秘密会谈。双方结束会谈并于8月底达成协议的消息,1993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惊讶,也激发了希望。

10年9月10日,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就相互承认问题交换了信函,双方代表于9月13日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上签署了《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俄罗斯外交部长安德烈·科济列夫出席了仪式。声明签署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握手。这一历史性协议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实现自治开辟了道路。它标志着谈判解决永久地位问题进程的开始。

大会第1993届会议通过了一项题为“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表示支持《原则宣言》,并重申大会本身提出的指导最终解决的一些原则。此外,大会重申,联合国将继续承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应有责任,直至该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1994年7月,亚西尔·阿拉法特返回巴勒斯坦,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建立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此后达成的几项协议将更多的地区置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控制之下。

为了结束冲突,已经开始就“最终地位问题”的协议进行谈判。需要谈判的困难问题包括:以色列从被占巴勒斯坦领土撤出、最终边界、难民、定居点和耶路撒冷的地位。中东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1995年9月28日,签署了历史性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临时协定》,即《奥斯陆第二项协定》,取代了1993年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奥斯陆二号协议》规定解散以色列民政公署,废除以色列军政府,将约旦河西岸划分为三个地区,每个地区都被以巴不同程度地分割。

联合国大会完全支持和平进程迄今取得的成就。

在巴勒斯坦,第一次大选在1996 65438+10月举行。阿拉法特总统当选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他随后任命了由265,438+0名成员组成的巴勒斯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安理会对选举表示热烈欢迎,称之为“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和平谈判陷入停滞。之后,以色列的埃胡德·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于1999年9月4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热烈欢迎这项协议。

在定居点建设和持续的暴力给谈判造成问题后,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停顿。

2000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戴维营举行了中东和平首脑会议。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对这次会议表示欢迎,并希望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建立“勇敢者的和平”。然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未能弥合分歧,达成协议。

2000年9月,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爆发。

10月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谈判代表在埃及的塔巴会面,再次做出努力。双方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达成最终解决方案。然而,以色列即将举行的选举导致巴拉克总理中止了会谈。阿里尔·沙龙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

自2000年9月以来,政治、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局势一直在恶化。2002年,安全理事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对不断恶化的局势表示严重关切,并呼吁结束暴力和恐怖主义,以色列军队撤出巴勒斯坦城市,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在2002年3月通过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中,安全理事会确认了两个国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一个区域的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毗邻共存的想法。

四方(美国、欧洲联盟、俄罗斯联邦和联合国)制定了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的“路线图”。路线图设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将采取平行步骤,最迟在2005年底达成最终和全面的和平解决。双方在2003年6月的亚喀巴首脑会议上坚定承诺执行“路线图”。安理会于2003年6月批准了“路线图”。

尽管有一些进展的迹象,但暴力、针锋相对和报复的循环仍在继续,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以色列决定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在内的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上修建隔离墙。作为回应,大会于2003年2月请国际法院就修建隔离墙的法律后果发表咨询意见。2004年7月,国际法院认定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修建隔离墙的路线违反国际法,称以色列必须停止修建隔离墙,拆除已经修建的部分隔离墙,并赔偿巴勒斯坦人财产遭受的所有损失。

2004年初,以色列宣布了从加沙大部分地区和约旦河西岸一小部分地区撤军的计划。2004年5月,四方为这一撤离计划规定了一些原则,表明撤离必须完全,并应随后在约旦河西岸采取类似步骤。四方还指出,所有最终地位问题,如边界和难民问题,应由双方根据国际公认的和平进程框架进行谈判。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人道主义局势继续恶化。秘书长一再呼吁国际社会尽最大努力减轻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并敦促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采取必要步骤,毫不拖延地达成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