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结的历史渊源
其次,婚礼文书的另一道程序“结”也要用同心结。《梦梁璐》写道:“男人把头发扎在左边,女人扎在右边,这叫发髻。男方用手摘女方的花,女方用手解开新郎的绿扣子,第二次把馍馍扔到床底下,那就请你把帐盖起来。”其实,扎发髻就是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形成一个同心的发髻,然后和新娘的花一起扔到新床下,和头发绑在一起。唐代大历的《夜半十八歌》首诗写道:“侬剪云剪羽,郎也分发。无处可去,一心一意结”是写毛文试莺莺时与邻居私下结婚的案例。"
第三,举杯同心结。《东京梦》:“两盏五彩结的灯笼连在一起举杯,一盏灯笼饮尽。喝完了,扔个灯,冠在床下。当灯向上倾斜关闭时,你就想走运了。”也就是绑上两个有同心结的酒杯,交叉双臂,喝酒。喝完酒,把它和花冠一起扔在新床底下。如果玻璃杯向上倾斜并被盖住,这是好运的象征。又如《梁璐之梦》:“礼仪官用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金、杂果。第二次,命妓(宋代有聘妓为婚礼文书的习俗)捧双杯,杯底系红心、绿心。完了就把灯一盏一盏放在床底下,以求好运。”宋代的许多民歌都体现了这种风尚,这和《鹧鸪天》是一样的:“宜在一起,宜醉而合。”《少年游》:“杯具深,少年渴望相见,丝带系金,使其相联。”
除了婚礼仪式,感同身受的绳结也出现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带子形成为同心结图案,作为各种带子的结装饰物。比如韦庄的《清平乐》,写的是女主角龙期待郎不在,独自守着悲愤、怨恨、深思的心情:“洛带悔结,独自与朱兰深思”,又比如宋末贾琼之妻韩熙蒙,在元兵南下时被俘,未受屈辱。她在衣帛裙中写道:“当初,她会比日月更美;鸳鸯能三飞,还经常互相较劲……”然后他们投河自尽了。还有同心结作为配饰:“不知道今晚谁会戴上同心结靠在栏杆上?”(冯延巳《幼美》),或以一念之结为束发之带,如李商隐《李夫人三首》之一:“一处无结,两缕方结。”同心结也用在房间的装饰上,如温庭坚的《更漏》第四首:“挂青帘,一心结,等郎抽乡愁。”在李白的《易道篇》中,有一个年轻女子的房间,她的丈夫独自一人思念远征。是这样装饰的:“横宝一心,半满琼颜苏鹤香;琼岩宝莲织金,灯火烛照孤眠。”床边感同身受的心结,永远是深爱的证据,但一旦爱情易逝,感同身受的心结却格外刻骨铭心,如李白的《去女言》:“何时与我相会?”后悔联系,打个假结。"同时,同心结也常被用作传达感情的信物,如明代匡庐的《赤崖》,清代谭崔的《说满》:"五丝同心结,百岁鸳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