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概论:砚的历史和种类
相传“黄帝得玉扣,成墨海”,这就是制砚之始。在原始社会,砚台被称为研磨机。砚台的形状只是简单加工后的厚石饼,由不规则的鹅卵石构成。
汉砚的质地以石头为主,没有特别的砚材,但坚硬耐磨。造型已初步呈现出美化的趋势,纹饰和造型多受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砚身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配,保护砚面。砚台的天花板和脚大多饰有鸟兽,厚朴是古拙又不失主动。文具经过战国秦汉几代逐渐形成,砚台也从多种研磨功能逐渐转变为书写用砚,完成了从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逐渐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形制仍以带足圆居多。对比这一时期出土的瓷砚,发现砚面四周有一道“堤”,即母子口。砚台中心也由平坦向中部缓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碧雍砚的形式。
隋唐时期,砚台制作技术也相应发展起来。砚的形状也从圆形、简单的三足型,出现了圆足、多足、碧雍砚。最著名的突出造型是两脚簸箕砚。初唐簸箕砚的四边略呈拱形,更为圆润美观。到了唐后期,越来越漂亮,两边略凹。有圆头、方圆头和花瓣头,也有石头、陶器和瓷器。唐代的石砚发展显著,各地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砚台,如山东青州的鸿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周舍砚、甘肃周涛的周涛砚等。这些高质量的砚台自唐代问世以来,一直生活在砚林中,为中国著名的砚台奠定了物质基础。千百年后,它们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宋元砚形基本上是唐代砚形的延续和演变,总的趋势是以实用为主。从唐代、五代到宋代,砚台的形状出现了一种轻盈而稳定的形状,称为手迹砚。从砚台的外观造型到墨堂的处理,再到砚背的开掘,制作精美,线条处理流畅,造型大方稳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此时,砚台、砚池、砚台的形制已明显分离。
明清时期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在制砚技术上增加了砚的品种,也选用了一些不适合研磨的材料,如玉石、象牙、馈料等作为砚材,纯粹是出于工艺美术的需要。表演的内容也逐渐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包。砚台的造型也较前代的简约实用有所改变。根据纹饰的要求,雕刻手法有纤细巧,有简奢,有简繁,越往越雕。砚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观赏性、陈设性所取代,达到了对艺术品质的追求。
根据砚的原料不同,自汉代以来,砚被称为石砚、玉砚、陶砚、瓷砚、瓦砚、泥砚和铜、铁、银等金属砚。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一般只有两类:瓦砚和石砚。瓦砚根据制作的不同可分为泥砚和砖砚两种。砚按产地可分为端砚、佘艳、武进、灵岩、华凯、大古、深州、西施、闫涛、紫石等十多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