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秘密之地

在北京古城,走几步路就能品尝到地道的土耳其美食。正宗的海鲜饭,或者正宗的法式晚餐。人们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他们的口味与世界越来越相似。但是,在中国的山、谷、河、湖、海、草原、沙漠中,总有未被发现的食物,这是我们需要去发现和寻找的。

初冬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今天的行动很重要,选择一个在湖中央破冰的地方。蒙古语“达里诺尔”的意思是“像海一样的湖”。这是今年第一次撒网。一张800米长的网要在冰下潜行6个小时。一个半苏打型的碱湖生长着一种对环境非常挑剔的鱼——蓍草(Yarrow vachelli),当地称之为“中华鱼”。中国鱼卵生长缓慢,4年体重只有200克。500克的中华鱼子是湖中极品,第一网就有近3万斤鲜鱼。为了维持湖鱼的数量,渔民们同意每年的冬季捕获量不超过30万公斤。新鲜的中国鱼,清蒸后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鲜醇的原味。酸辣,在隆冬寒冷的草原,开胃醒酒。煎并不复杂,只要加一点盐,小火煨三到五分钟,鲜鱼就会被煮出一股焦香味。农家乐的做法更简单,柴火锅炖,浓郁可口,渔民自享丰收,这是半年多前辛苦劳作的回报。5月,达里诺尔刚刚苏醒,淡水河的水温达到了8摄氏度。中国的鱼会从达里诺尔湖口出发,沿河逆流而上,渔民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冯俊杰和他的朋友们在河的上游种上竹桩,铺上羊胡子草茎。羊草,达里诺尔第一种感知春天的植物。几十公里的水路,充满了危险,海鸥早早等待,迎来了一场盛宴,中华鱼可以帮助它们补充能量,完成迁徙,最终到达西伯利亚。在集中迁徙的1周内,超过40万条鱼将成为鸟类的食物。他们已经整整一个冬天没吃东西了,在逆流中前途未卜。在通往达里诺尔的四条河流中,冯俊杰将铺设2000米的稻草。逆流使中国鱼越来越难以前行,但可以刺激其性腺发育成熟,加速鱼卵产卵。这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只有最强壮的鱼才能到达产卵场。中华鱼卵触手可及,但此时渔民不会捕鱼。到了晚上,天敌退去,中华鱼加快速度。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产房,在生态退化、水生植物稀少的河流中,这并不容易。羊草是温暖的产床。没有它们,鱼卵就会因为缺少附着而失去生存的机会。繁殖完成后,中华鱼将重返五大湖。10天后,孵化出来的小鱼会像父母一样游回达里诺尔。草原秘密,人和鱼共同努力,寻找维持平衡存在的方法。

往南4000公里,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端。人们不知道,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小生物,正聚集在离他们不到100公里的海边。沙蟹们开始享用晚餐,刚好在退潮的时候在沙滩上建立起自己的秘密王国。周再次踏上了熟悉的家乡小路。周是四川的一名大学生,每年暑假都会回娘家。沙蟹动作敏捷,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但速度可达每秒1.6米。沙蟹跑得快,妈妈的手更快。北海,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饮食上有着广东、广西和东南亚风格的奇妙共存。沙蟹汁使它区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立秋后,退潮的夜晚是抓沙蟹的好时候。沙蟹通过吸收海水和沙子中的藻类来获取营养。简单易得的食谱让它们在地球上繁衍了上亿年。食物链总是环环相扣的。在沙滩上,人与沙蟹的竞争从未停止。蟹汁的做法并不复杂。反复洗净,小心地取出内脏,用陶臼杵好,加盐和少量白酒。几乎没有肉的沙蟹被想象变成了神奇的调料。新鲜的蟹汁有一股强烈的气味,这是鱼油氧化造成的。要得到最好的口感,发酵是重要的环节。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水解中华绒螯蟹中的蛋白质,获得小肽和游离氨基酸。1个月后,蟹汁醇香可口,口感最佳。豇豆是沙蟹汁最常见的搭配。在中火上炖了10分钟后,豆子平白无故跳出野,让人有食欲。粤菜里标志性的白切鸡,用文火煮到八九成熟。一般认为葱油酱适合它,但在北海人心目中,沙蟹汁才是白切鸡的绝配。一小碟沙蟹汁,为渔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风味,是亿万年秘境酿造的奇迹。

我们的祖先善于在大自然中寻找风味来装饰自己的食物。汛期的时候,停尸房里的勒河上有一片汪洋,却盛开着一株植物。希吉勒家有9000亩草地,4000只羊。今天,羊会被提前赶回家,她在等待一次团聚。表哥齐布里从100公里外赶来。草原辽阔,人烟稀少,人们很少见面。野生细香葱为它们创造了一年一次相聚的机会。湿度平缓的阳坡最适合野韭菜的生长。每年,野生韭菜只开花一周,但牧民们有一种传统的方法来储存它的香味,并享受一年。韭菜花中有很多含硫化合物,是辣味的来源。粉碎,破坏韭菜花细胞,逐渐释放出含硫化合物。单调的自然环境酿造了草原上最丰富的调味品——野韭酱。牧民们开始储存过冬的草料。夏季放牧即将结束,在过渡之前,牧民们照常举行聚会。肉类是草原民族食谱的主角,游牧传统滋生了粗糙的烹饪。正宗的手抓肉是不加任何调料煮的,40分钟就能熟。如果没有韭菜酱,再好吃的肉也会失去颜色。韭菜酱中的钠离子可以活化无盐羊肉,含硫化合物在口中形成神经性轻微灼烧感,进一步提升肉味。同时韭菜酱还提供天然维生素,帮助消化肉类。羊肉韭菜酱,一种古老的草原饮食方式,即使在北京的洗肉桌上也没有改变。虽然有十几种香料,但是香葱的地位始终难以撼动。

也许正是饮食中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让草原人的体质更加强壮。游牧民族转而定居,但那达慕让他们回归了凶猛。长城绵延5000公里,曾经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吃羊肉的传统在长城的北部和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沙漠,中国的干极,塔克拉玛干。在离沙漠最近的村庄亚曼拜克村,吴不理·卡斯穆正在准备一场沙漠盛宴。羊肚是天然的炊具。浸泡过调料的羊肉放进去,不会漏,有足够的弹性。将食物包裹在动物的胃里进行烹饪并不罕见,但这里的做法是最独特的。炭火是在沙漠中烹饪的关键。在炭火下,沙子里的温度超过180摄氏度。这是最天然的烤箱,让食物受热均匀。羊肉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是无法目测的,完全靠经验。4个小时后,炭火释放出羊肉的鲜香,烧焦了路面。肥肉的肥膘已经被火烤的香脆,瘦肉有弹性,肥瘦相间,肉质鲜嫩多汁。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火烤生肉。科学家认为熟食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黄河冲出贺兰山,塑造了宁夏平原。中国几乎所有的美食家都认为这里的羊肉质地最好。不加盐是炖的关键。盐作为一种强电解质,会破坏羊肉的细胞膜,使肉中的水分渗出,失去弹性,使味道变老。经过近2个小时的煨制,肌纤维变软,水分十足,羊肉不油腻,味道鲜美。菜上菜前会出现盐,既增加了口感又不影响熟肉的口感,还能让新鲜度翻倍。“鱼”和“羊”构成了汉字中的“鲜”字,是中国人对味道的最高评价。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煮羊肉的传统,羊肉风味的差异也是水土造成的,北方的烹饪最简单。这种对羊肉新鲜度恰到好处的呈现,也暗示了他们对食材的自信。食物依赖于环境的支持。人们的需求一度使宁夏山区的羊数量远远超过植被的再生能力,迅速沙化的地表变得异常脆弱。逐渐逼近的沙漠让人们在食物和环境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羊的叫声像时钟一样准时,忙碌的一天从觅食开始。马阿舍和丈夫喂养2000多只羊,每天要工作12小时。在这里,青贮饲料是羊的主食。玉米秸秆和苜蓿粉碎发酵制成青贮饲料,最大限度地接近天然牧草的营养成分。宁夏位于中国沙尘暴线的边缘。为了保护生态,大规模放牧已被禁止。为了保持羊肉的风味,人们不得不付出思想和劳动来重现一个最接近自然的饲养环境。马阿舍,回族女孩,曾经是一所阿拉伯语学校的尖子生。六年前,她认识了杨国伟,嫁给了干旱贫瘠的海原。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建造一个梦想中的家,他们四个月前来到了农场。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能保证一年4万元以上的收入。每天辛勤的劳动给人们带来了美味的羊肉,但他的生活却极其简单。“土豆擦”是孩子们的最爱。是山民发明的美味,让一种最简单的食材活了起来,香了起来。

中国人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美食,美食也是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慰藉,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塔克拉玛干南缘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5.6毫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沙漠气候。小麦比其他任何一种草都更能适应生态环境。就像这里的沙漠居民一样,他们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获得生存能量。流沙对村庄和土地的侵蚀从未停止,但却持续了几代人。面粉要先发酵,然后揉成面团。气孔可以防止烘烤时膨胀变形,切碎的洋葱和芝麻使香味更加诱人。馕在人类饮食中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窖壁已达180℃,面粉中的糖分在高温下脱水降解,呈焦糖色,麦香浓郁。从出生到成熟只需要10分钟,但传统却跨越了几千年。在沙漠中,味道鲜美,耐腐蚀,不易干燥,存放数月也不会变质。是人们用食物应对极端环境的一种模式。

无论是干旱贫瘠的土地,还是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旦注入人类的智慧,都可以成为食物的秘密境界。在距离大漠4000公里的珠江口,台风将至,张北根夫妇恋恋不舍。预期的收获还没有出现。石斑鱼,躲在10米以下礁石的缝隙里,只用一点鱼线就能察觉到水下任何细微的动静,但只有小鱼上钩。石斑鱼很难用网捕,所以只能用手抓。它的肉嫩而结实,被认为是最美味的海鱼之一。中国有5000多个岛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海上秘密。万山岛面积8平方公里,只有100多户人家。由于靠近珠江口,咸淡水在此交汇,附近的水产品极其丰富。张北根夫妇从小生活在这里,深知海鲜风味的奥秘。新鲜的鱼虾在干燥过程中释放出肌苷酸盐,鱼虾肉富含谷氨酸。干燥脱水后,两者奇妙相遇,产生强烈的鲜味。这种新鲜就是素和鸡精的由来。不用复杂的烹饪,蒸10分钟就能完全唤醒他们浓缩的甜味。台风初起,张北根夫妇准备去更远的海域碰碰运气。从交错的岩石判断石斑鱼的藏身之处,万山岛上没有人比张北根更清楚这个秘密。在涨潮不大的早晨,石斑鱼会出来觅食。用这个鱼钩,张北根曾经钓到一条30公斤重的石斑鱼。风浪渐起,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收获。这是今年捕获的第一块石头。虽然不到5斤,但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始。过去,捕鱼是一家人的生计。现在,出海对这对夫妇来说是一件乐事。孩子在城市定居了,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张北根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更不想放弃这个免费的海秘。

坚守秘密的境界,还有这个小生命,白蚁,它出现在2.5亿年前的地球上,浑然不知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培育了独一无二的美味佳肴。阿瓦山穿越中缅边境,北回归线穿越原始季风森林。对李和她的阿姨来说,7月是最忙的季节,茶园支撑着他们一年的生计。朽木下隐藏着一个史前世界,是Macroterminae的一个分支。工蚁吞食树叶和杂草,排泄出来形成半消化的草料。他们在草料中植入一种真菌孢子,使草料发酵,变得酥脆可口。白蚁比人类早3200万年掌握食物发酵技术。孢子逐渐形成直径只有几微米的菌丝,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其长成粗壮的子实体。鸡枞是白蚁养殖的最佳美味。有美食家认为,鸡枞在食用菌中独树一帜,是因为它除了鲜、甜、嫩、滑的共性外,还有一种动物脂肪。鸡枞含有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用盐烹饪可以形成最自然的风味,这就是鸡枞鲜味的由来。茶园后面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阿秀还记得300多只白蚁的生长地。同一个蚁巢一年出一次菌,她属于第一个看到的人。这是最繁华的季节,但森林里的鸡枞却没有出现。小七很沮丧,但她的阿姨并不担心。作为村里最熟悉的人,她知道希望还在。刚从地里推出来,伞盖还没打开的鸡枞,味道最动人。人们在秘密世界里小心翼翼地遵循自然法则,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掩盖起来,防止被别人发现,也是为了保护蚁巢。中缅边境的热带雨林似乎什么都没发生。

中国与14个国家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无数人行走在疆域的边缘,在隐秘的疆域里寻找美味。姜和他的妻子沈正在位于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上徒步旅行。他们打算收集一种古老的植物。15公里的山路对于70多岁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老人正在寻找的正是这些新发芽的蕨菜。6500万年前,蕨菜曾是恐龙的主食。蕨菜在中国分布很广,但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苦涩。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谓的“鲜爽”,往往伴随着这种醍醐灌顶的快感。4000公里外的云南建水,蕨菜的烹饪简单到只需要用水焯水,伴着云南特有的麻辣味道。半年中,蕨菜是山民的主要蔬菜。长白山地区适宜采集蕨菜的时间不超过30天。姜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上山,每次都要背20斤蕨菜。蕨菜中含有的原蕨素对人体健康有害,漂烫可以去除部分有害成分。揉搓、挤水,同时打碎表皮中的粗纤维,使蕨菜吃起来又脆又韧。复杂的加工方法是秘境朝鲜人对人类食谱收藏的贡献,脱水蕨菜容易长期保存。为了保持食物的美味,人类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的储存方法。秘境的瓦山人找到了保持鸡枞美味的秘诀。阿秀想在真菌新鲜的时候煮鸡枞油,加热鸡枞以释放水分,然后用文火烘烤。植物油是保持鲜味的关键。随着油温的不断升高,鸡枞的鲜味迁移到热油中。3小时后,鸡枞油浓厚美观,自然冷却后可保存2年。空间的阻隔守着秘境,秘境也守着妙食。江子孙满堂,却没有一个人留在他身边。每年,老人们都会带干蕨菜给远方的孩子。食物就像忠实的信使,传递着亲情和亲情的信息。

不是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处女地,繁华都市和不为人知的秘密里。露天滚油,深灶铁锅,炒菜炒香街边菜,回来晚的人把这里当成午夜食品店。在中环繁华的摩天大楼下,有即将消失的大排档。阿昌家的大排档在深水埗开了20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排档逐渐被取缔,搬进了路边店。从我父母那一代开始,阿昌家就在馄饨面干了60年。来店里吃饭的很多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了。鲜虾馄饨,手工竹丝面,软糯的牛筋,鲜嫩的虾,浓浓的味道深深的进入了这个社区的斑驳岁月,顽强的味道记忆叫人一路追随。父亲刘廷森已经80岁了,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坐在店前,这是老人最享受的时光。面团用新鲜鸭蛋,不加一滴水,保证面条光滑有弹性。竹子经过升压和打浆,硬度和韧性适中。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时已是凌晨2点,餐厅关门,结束了城市忙碌的一天。60年前,香港有800多个小吃摊,如今只有28个。正在消失的大排档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成为香港人对美食秘密的集体记忆。

宁夏的吴中、马阿舍和丈夫每天计算着回家的时间,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新疆和田,吴不理·卡斯木将把今年的新麦带回谷仓。呼伦贝尔草原,布利做的韭菜酱,明年春天全家都可以吃。地球村的形成正在加速,没有人能阻止它。但是,只要我们对某一种味道保持着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和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一定会守护着不可复制的部落和一个令人着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