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个九世同堂的千人家庭。

四世同堂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但历史上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庭,900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实属罕见。这是怎么发生的?

功夫就在一个字“忍”上

据《旧唐书》记载,山东寿章县有一位老人。相传他是汉代张亮的第26代孙。生于南北朝,卒于唐朝。他活了99岁。他经历了三个朝代,他的家族九代同堂。

张公毅是一介平民。他的祖先继承了儒家“忍、义、理、让”的观念。他家风世代贤,人丁兴旺。他世世代代不与家人分离,不仅立了门户,而且对父亲孝顺,对兄弟朋友尊重,弟媳和睦,教养有序。

到了张公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了,900人一起生活,其乐融融。居家过日子,琐事,零零碎碎,怎么可能没有磕磕碰碰?张公毅从祖上得到的家训就是一个“忍”字,他也把“忍”这个原则作为第九代共同生活的第一原则。

他对家人说:“父子不可失孝,兄弟不可失爱敬;朋友不忍心失去忠诚,情侣更不忍心竞争...忍可遍天下,忍可邻;忍受冷漠滋养心灵,忍受饥寒才能站起来;忍受辛苦,忍受放荡无病..."

(微信搜索新传统文化微信官方账号查看更多好文章)

耐心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家里有近1000人。每天,当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敲鼓集合。大家坐成一排,老人们坐在桌边。男女分开,未成年孩子单独参加。大家都互相客气,尊老爱幼。老年人和蔼可亲,年轻人毕恭毕敬,内外仁厚有礼,和睦相处。

这种和谐的气氛甚至感染了动物王国。家里所有的狗都在喂食的时候,如果其中一只没来,其他的狗都不吃,直到缺席的狗到位,它们才会一起吃。场面壮观而奇特。直到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张公义的狗缺粮”。

家里事事顺遂,财运高,张德行也高。外地人来借钱,借粮,耕牛耙。如果他们有钱,他们会偿还的。如果他们没钱,绝对不会强行要债。如果他们再借,还是老样子,毫不犹豫地给钱,救济。当一些青年学生不满时,张公义教育他们说:“如果他们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有了,还来求我们?”

“父慈子孝、兄敬、夫从、姑听”的家庭伦理,使整个家庭形成了一种大家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公平理性相待的局面。每个人都把别人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

“三尺头上有神”,这种隐忍善良的义举感动了远方的邻居,也惊动了天界三界。

第一百个“忍”仙女做了一个测试。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看到张恭义的“隐忍”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能容忍别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他能忍受100件事情中的99件。

玉帝为了提高自己的“忍耐力”,决定给张恭义出个难题。

有一天,张公义的长孙操办婚礼,门前敲锣打鼓,门内摆了一大桌酒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也来祝贺他:“恭喜你,真是天赐良机。老先生能和您的贵客共进晚餐吗?”张公一口答应,乞丐自己去了屋里。

张公义命令乞丐坐下,没想到乞丐说:“我该怎么办?我想坐下来。”张公毅觉得乞丐是在鬼混,就说:“上级都是有地位的人。我怕你的打扮让人不安?”

乞丐说:“我衣衫褴褛,却不一定是小人。”穿得好不一定要贤惠。你是个有教养的人,怎么能以貌取人呢?”张公一听,连忙认罪,转身对着众宾客,安排乞丐入席。

宴席结束后,老乞丐还是没有走,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今晚我不走了,我就睡在新房子里,新房子舒服,就让你的新家人睡别的地方吧。”大家一听这话,都不打了,张恭义也没办法。他说:“这位老先生,你怎么能提出这种无礼的事呢?”

老乞丐笑着说:“没办法。你最好叫张忍无可忍”如果我睡在我的新房子里有什么坏处?乞丐到处都是家,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看看恩人能不能放过!"

张恭义听完,转身向两位新人及其亲属解释。好在张家人普遍品德高尚,凡事先忍耐。在张恭义的劝说下,人没了气,两位新人也把新房让了出来。乞丐们进了屋子,睡着了,整夜无事可做。

第二天,张恭义去新房叫乞丐,没人接。他用手掀开被子。令他大为惊讶的是,根本没有乞丐的身影,他看到的只是被子里一尊黄金打造的太白维纳斯雕像!金申城胸前还有一副对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百仁堂有大同。

张公义死后,后人为他建了“百仁堂”。

唐朝的国王李世民受到了三代四帝的称赞。

张公义家曾经得到过四皇的称赞和安慰。

公元550年,北齐皇帝高杨向张公义家赠送了一块“永睦海宗”的牌匾。公元588年,隋文帝,隋文帝,给张公仪家一块“孝友可为师”的匾额;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张氏家族,赐匾“颐和唐光”。

相传隋末,在山东济宁,唐王李世民被徐元郎的人追杀。李世民向西北走去,来到山东寿章县张家庄的一座桥上。他受了重伤,他的马滑倒跌入水中。

张公毅在河堤上练武,看见一个壮汉落水。他请求大家救他,并帮助他回家。张公毅没有问伤者的身份,就把医疗范围扩大到李世民,帮他调理伤口,调理身体。李世民很快恢复了健康。李世民登基后,在贞观待了九年。为了感谢张公义的好意,他写了一块“义和唐光”的金碑,并派使臣前去观看。

使臣来访,恰逢张公仪集结兵力修建石桥,正是唐太宗受伤坠马的桥。唐太宗得知后,于贞观九年下诏修桥,并派尉迟敬德监督修复。这座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后来这座桥又叫“访仙桥”、“古仙桥”,于是张家庄改名为古仙庄。

在唐高宗林德时期,高宗皇帝李治有幸在张弓的艺术宫。他想考验一下张恭义的看家本领,就给了张恭义两个梨,说要全家人一起分享。张公毅接过梨,让家人用石臼碾碎,装满水,然后敲鼓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让每个人都用勺子喝一口汁,让全家人都尝尝梨的味道。这些记载至今还绘在“百仁堂”的墙上。

高宗问如何经营一个家庭。张公毅当场为唐高宗写下了数百字的“忍”,并阐述了每个“忍”字的内涵。皇帝感动得热泪盈眶,写下了《忍义》这本书。

为了让全世界都学习张氏家族“礼让”的美德,封张公义的长子张喜达为司仪,下令张氏十兄弟“共十道”。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根据地理和交通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即“十路”。要求十个张氏兄弟“分十路”,即把十个张公义兄弟安排在全国各行政区居住。

从那时起,张公毅的大家庭搬到了全国各地,以推广张家的美德和“隐忍文化”。在十兄弟“共十道”之前,就有了他们日后重聚的证据。张公毅把一个铁锅砸成了十块,十个兄弟各持一个,以日后的重逢和拼接来证明。

当张公毅遇到唐高宗写《忍》时,他在结尾写道:忍与仁,忍与仁。后人还编了一首《百忍歌》?《宋隐忍》流传于世,明清之际最为流行。

“百忍歌,歌皆忍;忍是成年人的宽宏大量,忍是君子之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受贫穷和幸福,能永远忍受生活;不能承受就倾斜,不能承受就失去;不忍小事变成大事,不忍好事落得恨;……"

"...事情来的时候,最能忍,事情过后再忍;人生不怕一百忍,只怕一忍;如果你不能承受所有的祝福,所有的灾难都将化为灰烬。”

参考资料:

1.刘绍等《旧唐书》

2.欧阳修等《新唐书》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