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艾灸救人的典故?
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在《汉书·艺文志》中概括为“谏、石、汤、火”,火烧是古代四大治疗方法之一。艾灸曾是古代帝王、诸侯、将军治病的最佳方法。临床实践证明艾灸和针灸一样有效,所以艾灸在历史上被列在劝、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时期,王曹之子王东平所著《曹氏灸法》七卷,是我国最早的灸法专著。艾灸穴位增多,艾灸禁忌比以前的书更具体,并写明了禁止艾灸的原因。
艾灸在宋朝的皇宫里备受青睐。宋太祖亲自给唐太宗艾灸,拿艾条灸,后来传为佳话。(《宋史》“太宗病重,皇帝看了。亲人在烧艾,太宗感到痛苦。帝亦取艾而灸之。”)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赵匡胤赶去看望他,并亲自拿着艾条为弟弟艾灸。赵光义的身体又冷又湿,温热的气息通过艾灸送入他的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叫了出来。毛于是把热艾烧在自己身上,真的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哥哥的痛苦,赵匡义很感动。
古人欣赏赵匡胤与弟弟的深厚情谊,所以用“燃艾除痛”这个成语来赞美他的德行,欣赏兄弟之间的情分。赵匡胤亲自为弟弟做艾灸,还拿艾条来灸,可见他艾灸操作熟练,相当可信。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墨宝未传世,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火烧艾铁》。其内容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法曾接受过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和研究。
唐力是南宋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有一幅《艾灸艾图》,描绘的是一个乡村医生坐在小板凳上,用艾灸为一个病人烧背。这幅画是中国最早的以医学为主题的绘画之一,现藏于中国台湾省故宫博物院。
明代医学家李颜稳,李时珍的父亲,称赞艾叶“产于杨珊,端午采摘,治艾灸病,立下大功”,还写了《艾叶传》。李时珍说,艾叶“以周琦为胜,用填充物,为天下之重,故称艾毅。”清朝以前,从皇宫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艾灸,几乎所有人都认可这种医疗方法,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养生。相传其他地方的艾灸罐是无法穿透的,艾灸又直又透,所以闻名全国。湖北周琦是中国著名药理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产于周琦的艾蒿也被称为“艾蒿”。艾蒿、竹子、蕲蛇、乌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文房四宝”。
李时珍在艾叶的应用上有两个宝贵的经验,可以启迪后人(一个是艾蒿包,用软熟的艾蒿制成,用布缝制包裹在肚脐腹部,对中老年人肚脐腹部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用柔软熟艾制成鞋垫,大小为鞋子,厚度为3,5mm,可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脚癣、冻疮。在此基础上,后人制作了艾枕,即把柔软熟艾用布包起来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清代医案中有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太原御医艾叶粉碎擦药,再用丝绸包裹制成六寸宽的带子,系在光绪皇帝腰间,治疗腰胯疼痛,以弥补汤药不足。清代廖润洪的《针灸学集成》也记载广西有一人,年轻时患病。他遇到一个陌生人,每年都有人教他在肚脐灸,从此身体健康,但他已经100多岁了,非常强壮。这种保健方法也传到了日本。
日本《图书馆名著》中有记载,元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推荐几位老人过桥。满平和他的家人第一个走过这座桥。当被问及满平长寿的秘诀时,他回答:没有别的妙法,只是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艾灸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