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文化有什么关系?如何建构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其他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从思想内涵来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观、以人为本观、刚健有为观、重和观。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作为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两千多年的官方意识形态,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度,还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提炼和吸收古今中外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既包括传统儒释道思想中值得借鉴的内容,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建设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点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没有文化的弘扬,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文化复兴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就是深入研究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不仅需要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进行研究,还需要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进行研究。能否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学习并善于综合中西文化,将直接影响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惜古惜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注重创造性转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一个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基础的半自然半教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与之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思想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提升,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一致,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最坚实可靠的保证。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应当充分肯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广阔领域,而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新的道德观念已经诞生,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和进取精神大大增强。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