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物流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物流热”在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即“十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已跨越“起步期”,进入理性、务实、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已经确立。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第十六章“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中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史上的第一次,标志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物流业平稳快速发展。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约15%,明显快于“十五”期间GDP增长水平。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相当于共节约社会物流费用109亿元。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6.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8.4%,下降了0.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十五”期间,对传统大型国有物流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民营物流企业瞄准市场需求,迅速发展起来。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物流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物流企业集团。制造业和流通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许多制造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实施流程再造,将物流业务单独外包,并有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和供应物流延伸的趋势,一体化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正在兴起。流通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物流能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流通模式。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中国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9.7%,比“九五”加快4.2个百分点。物流园区(基地和中心)在“十五”期间开始建设,并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集成运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今年上半年,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322亿元,同比增长20.7%。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取得成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批准成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 -2010年国家物流标准发展规划》正在组织实施,《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正在实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开始发布,覆盖全国的物流统计工作体系正在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区域物流出现新局面。中国的现代物流最早是从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的,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去年以来,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合作、东北三省一区物流规划以及围绕中部崛起的物流业发展引人关注。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将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文件的下发、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的成立和第一次全国现代物流会议的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工作,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合力正在形成。各省市自治区都明确了现代物流工作的牵头部门,许多地方制定了规划,出台了政策,极大地改善了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从以上情况来看,中国的物流发展得又快又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不小。虽然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体制约束、设施落后、企业集中度不够、效率效益低、服务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中国现代物流刚刚进入发展期,潜力巨大,任重道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立快速、高效、安全、便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社会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降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是:普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推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物流中心。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