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铜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布依族厚重的铜鼓历史悠久。考古人员在普安县发现了铸造铜钹的沙石模型。时间是在汉代,这一带的古代地名中也有“铜鼓山”的名称,说明布依族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铸造了铜钹和铜鼓。晋代有“廖立铸铜为鼓”的文字记载,又说“有鼓者,名为‘杜老’,‘人深信’”。可见布依族是一个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把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地理隋书“包含”紫菱以南20多个县,并铸造铜鼓。初入,挂于朝廷,买酒招同类...".在以后的朝代,都有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记载。隋代有“俗贵铜鼓,岭南二十五县遍地”的记载,二十五县西部为布依族居住地。唐代朱燮的“聚而击鼓”,宋代的“击鼓沙锣拜鬼神”。明代,兴义县的布依族还在继续铸造铜鼓。到了清代,文献中记载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范围更广:“丧事敲铜鼓”、“十八岁喜事敲铜鼓”、“结婚……会集敲铜鼓”,部分地区“敲铜鼓直到下一个村子听到鼓声”。
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属于“麻江式”,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80件“麻江式”铜鼓,其中59件来自布依族地区。“麻江式”铜鼓,表面直径一般小于50厘米,鼓身分胸、足两种。其中有一只耳朵上有孔的凸梭,鼓面有太阳纹,光晕上宽下窄。主晕以“旗纹”装饰,其他常见的有山纹、心形、云雷纹、水纹、角纹等。布依族地区几乎每个寨子、每个家庭都有一面或几面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