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三苏”的苏轼是谁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三者中,苏轼成就最高,超过了苏洵和苏辙。

“三苏”也出现在弼时的《泸水燕子谈》中。第四本《才子篇》说:“苏文章擅天下,其言谓之‘三苏’,而他是老苏,石是大苏,他是小苏。”

苏三简介

1,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65438+5月21,0066)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他们的儿子苏轼、苏辙一起,以文学闻名于世,号称天下“三苏”,两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嘉佑初年(1056),苏洵带着次子进京赶考,认识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的《论衡》、《权术》、《数策》,认为可以和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官员和士大夫争相讲述苏洵的故事,苏洵的文学名头得到极大提升。在北京期间,我遇到了鲍聪禅师。“我在京师的时候,彭州和尚鲍聪来求教,很勤快。到了蜀国,听说他从京城回来了,他先以为是弟子。他在觉远医院住了很长时间。”

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次子考中同榜,在京城引起轰动。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治理论,论述清晰,文笔苍劲。他著有《贾》20卷、《释法》3卷,均与《宋史传》一起流传于世。

2.苏轼:

苏轼(1037 65438+10月8—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号苏东坡,苏仙,眉山(今四川眉山)坡仙人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宋神宗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应永助使。

宋哲宗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读书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在杭、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至惠州、儋州。宋徽宗获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于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师;宋孝宗追求“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文字纵横;诗歌题材广泛,清新健康,运用夸张的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是豪放派,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也称“苏辛”;散文写作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好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见长。

李志敏评价说:“苏轼是个全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树奇石图》等。

3.苏轼: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112 10年10月25日),字子祐,字同叔,名迎宾。梅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苏辙登第一秀才,省校第一书记,商州武官。在宋神宗,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提拔留在河南。此后,他与张、文彦博等人合作。

宋哲宗即位后,在朝中历任谏官、谏官、右大臣、门下侍郎等职。哲宗成为亲政者后,因上书劝谏他人而被贬汝州,数次。丞相蔡京上台,下朝求医,于是以太中大夫为官,在徐州建房。郑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在明寺攻读学士,后在冯谖行医。当宋高宗累了,他给太师和魏国公,当宋孝宗在追“文定”。

苏辙和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一起被称为“苏三”。他的人生学识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苏轼说他的散文是“汪洋的漂泊,有歌有叹的声音,杰出的精神不可或缺”。他的诗力图赶超苏轼,风格朴实无华,文采不佳。

苏辙还擅长书法,书法潇洒,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