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桥文化与社会调查

湖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古桥为例

摘要:湖州,这座天中之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作为湖州的文化遗产,古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古桥的地位正在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古桥所传承的文化和它所代表的湖州文化也在逐渐衰落。湖州文化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我们将如何传承这些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艰巨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摘要:从湖州古桥入手,阐释了古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分析了古桥文化的传承,并对湖州古桥文化和湖州历史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湖州古桥,古桥文化,文化传承

湖州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6000多年前的秋成遗址和4700多年前的前三洋遗址可以证明,早在原始社会,勤劳勇敢的湖州人民就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灿烂文化。从此,千百年后,在天目山脚下,在太湖之滨,在苕溪运河两岸,孕育了无数名人和人才,积淀了许多人文。方风家曾在朱霞湖畔立国,“茶圣”陆羽曾徜徉于古竹山的山水之间,写出了不朽的茶经。张曾经把他的爱送到西塞山前,留给了他。“贤者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的历史升华积淀成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笔之都、茶竹之乡、文化之邦”历史悠久。

罗开复先生曾这样描述湖州的人文价值:一个城市要找到几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并不难,但要找到湖州这样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就不容易了;一个城市要找到几个有价值的人文思想并不难,但要找到像湖州这样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体系就不容易了。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要找出几件昨天的人文不难,要找出能延续到今天的人文就更难了。[1]但他只是从积极的角度讲了湖州的人文价值。笔者以为,历史在岁月中逝去,饱受历史沧桑的湖州也在逐渐沉沦。除了一次又一次举办文化节来回顾过去,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历史定格和积累?南浔镇遗址的修复是现代化的杰作,历史的原貌一去不复返;湖剧濒临灭绝;古代园林的破坏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消失的这么快?笔者通过对湖州文化的代表——古桥文化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湖州古桥及其文化简介

中国有句古老的民间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山不高则有灵,水不深则有鱼。”。只是人们往往会丢掉这句谚语的后两句:“国不穷则桥通,民不涩则文通……”在太湖流域南部,人们看到的是桥梁、仿古木桥、精致石桥和现代高架桥。缓慢的细流和湍急的河水阻碍了人们的交往。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河流和渠道众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了利益,他们在每座山上开道,遇水架桥。作为太湖流域的水乡之一,湖州的桥梁自然密如蛛网,被誉为“十步一桥”。据1993年编纂的《湖州志》记载,1990年湖州共有桥梁8200多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座,是世界水城威尼斯的两倍多。但这个统计是把现代桥和古桥一起统计的。其实在湖州,古桥是江南值得一提的。在江南,没有一个城市拥有像湖州这样数量如此之多、种类如此之多的古桥。目前湖州市登记在册的古桥只有248座,11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时间跨度从南宋到解放前。据《清同治湖州志》记载,当时婺城、贵安两县共有桥梁1417座。湖州的古桥有宏伟的杰作,如林爽三桥,湖州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金童桥,永丰塘桥和鸿基桥。也有轻巧灵便的小品,如灵枢武胜桥、林爽收紧桥、绿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独具匠心、个性鲜明的古桥,堪称天下第一古桥,包括阴超桥、林爽姐妹桥、钱桥等。历史悠久的古桥积淀了湖州浓厚的桥文化。每一座古桥都有动人的故事,文人墨客、对联诗词为湖州的桥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作者对湖州古桥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记录。在这里,我将介绍湖州的古桥及其深厚的文化。

(1)湖州古桥

湖州的古桥多如天上的星星。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

湖州阴超大桥1

湖州阴超桥是湖州三大著名古建筑之一,与湖州李峤桥(阴超桥)、塔丽塔(飞影塔)、苗栗寺(文庙)并称“三绝”。湖州南街南侧,东西横跨东苕溪。阴超桥是浙江八大互通式古桥之一。在桥的西岸有许多商店。为了避免切断沿河街道,建桥时,西侧第二洞横穿西岸河街,行人可以走上走下桥,这在中国古建筑中确实少见。据主要书法家谭所著《谈湖州桥》记载,此桥桥脚下木桩排列密集,千年不可动摇,距墩柱较远处有皮桩、石桩。在桥的四角建桥时,必须放置四种果核,若干年后桥会发芽成树。据说还有香樟,松柏,枸杞,石榴。桥上有枸杞和石榴树。关于桥名“潮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天上的水,流下湖州碧浪湖,经过城南,进入市场,水迅速流入潮汐。第二,现在的桥址是古潮音渡,两边有渡亭遮风挡雨。云有桥两亭的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建桥,次年湖州知府陈友学重修。桥亭分东、西两座,三十三年(1605)建成。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东阁被火烧后修复。现存的桥是清朝嘉靖年间(1796-1820)重建的。三孔石拱桥长54.2米,总跨度29米,宽5米,高7米。两座桥的台阶都很宽,每一级都绑着两块石头,每块石头有27级,行人上下并不觉得吃力。两边的栏杆是石头做的,可以供行人休息。桥上放着两块白石,今天只剩下一块了。

关于阴超大桥的建桥历史还有另外一个故事。阴超桥的前身是北宋建筑黄游桥。据南宋嘉泰《吴兴帜》、《吴兴年谱》记载,北宋黄(1049-1054)与湖州迎西门慈干寺渡口,于元年(1092)撤渡建桥,取名“黄友桥”。南宋建炎三年(1129),慈干寺遗址由迎西门门迁至此桥址,建立慈干渡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僧行为方便渡口,并在庙前重修阴超、普门两座渡口亭,改名阴超渡口。“潮音”这个名字取自舟山普陀山的潮音洞,据说是观音大师出现的地方。这些都是关于阴超桥的历史根源,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桥。

(2)湖州林爽三姐妹桥

湖州市林爽镇北部,横跨嘉兴湖州水道的万源、花城、万奎三座桥,俗称“姊妹桥”,均为三孔石拱桥。成华桥居中,东距万源桥225m,西距万奎桥122m。在同一条河上,不到350米的地方,并列着三座同类型的石拱桥,这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确实罕见。三桥如小龙争戏踏青波。这三座姊妹桥是中国古桥中的佼佼者。

万源桥:万源桥始建日期遗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毁于日军。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名“府城桥”。雍正八年(1730),改名木易环市。现在的这座桥是道光十四年(1834)陈文忠复修,二十年(1840)竣工。三座桥中,这一座最美,全长51米,宽3.5米,高7米。拱形试件采用纵向、分段和并排的方法建造,并用五根铁龙梁加固。两个堤岸各有44个石阶,桥顶的护栏用华钢岩石凿成,让王子靠在上面,供行人休息。护栏石之间有20根柱子,雕有10对姿态各异的石狮,栩栩如生。栅栏的末端有一块抱鼓石。为了方便行人推车,桥围栏旁浇筑了水泥人行道。桥洞旁嵌有4-5米的石柱。

成化桥:又名塘桥。最早为“林爽第三大桥”而造。汤口城隍庙的一个和尚在元佑延年建造了一座木梁桥(1314-1320)。明洪武初年(1368),木改砖。永乐(1403-1424)改建为木梁桥。嘉靖年间(1522-1566)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时,村民申通在《成化桥崇祯五年重修筑石之路》一书中写道:“成化桥长300余尺,宽20余尺,易以木围石。方为圆,七为三,建筑体系扎实。形制形势雄伟壮观,是一个城镇的奇观。”据清代吴若金《双林志》“成化桥在石羊之东,其地为东双。在桥边,乘客们经常通过缆绳乘船,乘坐夜间航班,这就是所谓的夜航港。桥上立着灯杆,燃如白昼,四面八方的商贾都聚集在灯杆上。”在明清时期,很少在桥上架设灯杆来招商。成华桥的桥梁结构与万源桥、万奎桥相同。它长46米,宽3.4米,高6.6米。拱券分段平行铺设,肩墙用钉子和鞋子砌成,用五对铁龙石加固。大桥南台阶41,北台阶36。桥的南面与街道相连,有许多商店。桥的北面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护栏放置吴王供行人休息,石栏板与16岗哨相连,末端有鼓石,雕有一对倒下的狮子。

万奎桥:位于林爽镇王宇庙以北,“林爽三桥”以西。西边的凤阳河最宽,原来是木梁。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顾某才开始养环石,第八年(1669)桥完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桥塌,重修。五十八年(1793),与成化桥同时竣工。倪如锦写的是“重修万奎桥”,所以比旧桥高5尺,桥身巨大。万奎桥为三孔石拱桥,长565,438+0m,宽3.2m,高6.8m,两端各有40级台阶,桥顶由吴王支撑。桥栏杆与24个岗哨相连。桥下有数百场战斗,河岸上停泊着许多船只,成了林爽水上的一条繁忙的道路。

这三座姊妹桥是近6平方公里范围内以展翅为主题的凤尾。塘桥头的头...凤凰头就是前方3000米左右的羊岛大桥。这座桥是单孔拱桥,形似鸟头。桥旁边的两口井是凤凰的眼睛。对称的东虹桥和西角桥建在凤头和凤味之间的两侧,形似凤凰的翅膀。中间的凤凰是林爽古镇。在凤头和凤味之间的直线上,有张家垅和塘桥垅这样的连接作为脊柱,其他密集的桥梁是肋骨。许多小花园、亭台楼阁或池塘插在形状各异的居民中间,是凤凰的羽毛。

(二),湖州古桥文化

湖州的古桥不仅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工艺精巧,而且其文化内涵也为世人所瞩目。

湖州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收集了以下内容:

横跨湖州市北部若溪河交汇处的潘公桥,是明代治黄英雄潘继勋所建。它是美德和正直的桥梁。潘继勋,湖州人,刑部、兵部、工部高官。他先后四次主持黄河,前后27年。他成就卓著,名垂青史。晚年回到湖州,看到东西太溪交汇处交通不便,险象环生,于是慷慨解囊,捐2500元建桥。五年完工时,村民们把这座桥命名为“潘公桥”。当时民间有诗云:“秦岭响石运苔东,千里磷骑归,奇岩收归西域,中流柱阻狂潮。经过五年的努力,河神一夜降妖,为后人建功立业,为银河中的潘公桥而闻名。”

长兴有一座吊桥。它是一座七孔排柱的石梁大桥,未经检验就建成了。明洪武七年(1374),村民重修。相传此地最初是一位不收摆渡费的先生设立的。有一天,一个读书人过河时感叹道:“既然有钱造船,为什么不建一座月亮桥呢?”这话传到君子耳中,他生气地对书生说:“你有本事在这里造一座月亮桥,我就用青石板把它从桥玫瑰铺到你家门口。”一年后,秀才在渡口修了一座石桥,家里只剩下一块田了。等到这位先生履行诺言,把石板铺到书生家时,书生已经一无所有,妻儿两地分居,家里只剩下一条“狗”。为此,村民们在一月份将“汪汪”这个词和一个“狗”结合起来,并给它起了桥名。

吴兴区林东镇有一座“糖桥”,也叫隐贤桥。是关于一个曾经躺在桥上卖糖的仙女。想买糖果的人可以通过支付一枚铜币来获得一块糖果。买糖的人总是选最大的,有一个好几天没买。后来有个农民买了个小糖人吃,几个月不吃不睡。农夫怀疑自己有毛病,后来认为是吃了小糖人导致的。于是他冲到桥上找跋仙算帐。后记神仙水獭得意洋洋地说:“人之所以不能成仙,是因为忧虑多疑。”你现在不吃,不饿,气色也不错。这不是神仙吗?现在你可以参观九洲度假村了。为什么不呢?」农夫还在骂,还在打,跋仙笑着拍了拍农夫的背说:「把糖还给我。". "小糖人突然吐槽。农夫马上就饿了,于是他化作一阵微风离开了。然而,在桥石上留下了一个说谎的仙女的形象。于是这座桥就叫“阴线桥”,农夫知道自己是个不能后悔的神仙。

出于对桥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累了许多风俗习惯,以桥为吉祥物。

德清新城有一座“太平桥”。这座桥建于500多年前,居民们为了求得吉利的安全、风调雨顺和财力雄厚,将其命名为“太平桥”。谁娶了女人总是吹来吹去,成群结队过桥以求好运,谁有了第一次剃光头的儿子女儿,总是看着婴儿过桥以求平安。

菱湖镇的一座原生态探花桥,正对着一座状元桥。以前婴儿满月的时候,叔叔们背着他们满街跑,要经过状元桥和探花桥,希望孩子长大有用。

德清县城关镇的婴儿桥建于宋志平。它是一座单孔石桥,原名清河桥。相传太公名叫沈,桥南玫瑰,因无子可传,每天都要到桥北的神祠求子。他的心是真诚的,他最终感动了桥神,得到了一个孩子。此后,清河桥改名为婴儿桥。后来镇上的年轻人结婚,女儿结婚都要过桥,为了早点生孩子。浙北走桥的习俗可以说是千年传承。走桥指的是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在三座桥上行走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那一天,村里的年轻女子相遇并结伴而行,她必须穿过第三座桥,不能回头。有句话叫“过了三月桥,一年病消”。

桥梁连接是桥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桥联是对联的一种,题写在桥柱、桥栏、桥亭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传说司马相如初赴京都长安时,登上成都北面十里仙桥,题词:“不骑马不坐高车,永不再过此桥”。这是第一次在桥上写对联。湖州人在造桥的时候非常重视桥体连接的配置。尤其是清朝以来,修建的桥梁更加丰富。虽然这些桥大多随着古桥的发展而消失,但现存的桥仍有100座之多。现选几副对联来喂读者。

东西为四海通衙门,舟楫往返,水遇甲鱼澳。

南北是三山要道,财货汇聚,梁飞橄榄城过金堤。

-德清车山安吉大桥

重建每亥岁,算到甲子三周;

这座古老的建筑是为公房建造的,就在长城外五英里处。

-长兴五里桥

南通北大,连接天底下的太西;

风很大,云正在上升,远至林东和洛水附近。

-德清大同大桥

叠波来自南方千脉,源头来自天目;向北航行80里,松达就翻顶了。

柳暗花明,一池望太保;山重水杂,弯十里至清溪。

-德清太保塘桥

二,湖州古桥文化的受众

以上详细介绍了两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和深厚的古桥文化。湖州的古桥很多,湖州人在古桥的韵味和流水的旋律中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今天,湖州人对古桥文化了解多少?笔者走访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湖州居民,得到如下认识:

(1)你对湖州古桥文化了解多少?

在这一部分,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并进行了考察:

第一,你知道湖州古桥的传说和故事吗?

对于这个问题,湖州居民的回答让笔者很满意,因为故事和传说都很有趣,迎合了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老一辈的人总喜欢给下一代讲真实的古老传说和故事,所以大家对这些故事都有很强的认同感,以至于关于古桥文化的一部分故事被湖州人传承和保存得非常好。

第二,你知道湖州古桥的对联吗?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询问了林爽三姐妹桥附近的居民,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感到非常难过。在这里,很少有人能记住刻在桥上的对联。居民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于这些对联,自然会有人记录下来,我们不用管。”作者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那么谁来继承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化?作者感叹道。

第三,针对在校学生。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校里几乎没有不知道赵州桥的学生,他们对赵州桥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湖州古桥。当被问及是否有同学知道湖州有哪些古桥时,大部分同学只对几座贴近自己生活圈的桥有印象,很少有同学知道湖州的大部分古桥。有些人连桥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对古桥文化的了解了。

第四,湖州古桥文化背后的民俗受众。前面的问题只停留在古桥文化的表面,背后的民俗传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湖州居民对古代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从桥上走。按照习俗,它已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社会的节日文化在一步步淡化,我想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春节过完了,年味越来越少,元宵节的气氛都没有了,更别提那些民俗的传承了。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桥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掩盖。试想,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所有的文化都不会走上克隆的道路,一千个哈姆雷特会汇聚成一个。有些现代文化现象其实是应该提倡的,比如简单的婚俗,薄葬等。,但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被历史认可的古老文明也不应该被丢弃,因为它们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二)公众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

对古桥和古桥文化知之甚少是一件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湖州市民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薄弱。不仅是市民,就连当地政府也对古桥的保护不屑一顾。并于2002年7月9日收看新华网浙江频道。湖州市菱湖区何复镇陈达村,一座百年老桥掀起了一场文物保护风暴。

菱湖区陈塔村和福镇的宝龙桥,被当代村民认为是保存最完好的古桥,但2002年6、7月,古桥的石头被村里以7.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桥贩,转移到桐乡乌镇。村民们都为此感到惋惜,但也只能感叹“这古桥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村支书一直在找“卖桥”的借口。于是掀起轩然大波。[2]看到以上材料,笔者感到高兴,因为农民有了保护古桥的意识和自觉。然而,当地政府没有保护古桥的意识。同时,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众的意识只停留在思想层面,没有付诸实践。虽然文物局有所表示,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对湖州人的古桥保护意识有一定的了解。我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很多人认为这座古桥的交通价值根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拆除,用一座新的现代化的桥梁来代替。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下更大的力气拆掉旧布,营造现代化的城市氛围,于是出现了上述拆桥等多起事件。

(三)古河道的污染淡化了湖州人对古桥的感情。

生活在古河道周围的人很少有人有生态观念。虽然家家户户都装了自来水,但大多数居民还是喜欢在古河道里洗日用品,把生活垃圾倒进河里。于是,古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这条河已经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认为这条河已经被封闭以填充河流,从而稀释了一直哺育他们的河流。

三、湖州古桥的现代命运和当代发展现状

经过调查,感觉湖州人对古桥文化的了解真的令人担忧。为什么蓬勃发展的古桥文化在现代湖州人眼中日渐式微?笔者认为这与湖州的现代化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湖州古桥的现代命运和当代发展现状。

我们先来看看湖州骆驼桥。骆驼桥仍然在市中心,但它不是最初的骆驼桥,而是一座由水泥和钢筋制成的现代桥梁。骆驼桥附近以前有个市场叫骆驼桥市场,地上也铺着厚厚的黄沙。相传这里是赵孟頫以前卖字的地方,可惜已无踪迹可寻。南宋韩世忠的将军马就驻扎在这里。可惜就像骆驼桥一样,只剩下一个空名。据《湖州晚报》记者介绍,1953他第一次回湖州时,看到的是骆驼桥,还是一座高大的石拱桥。现在连一两块石头构件都找不到了。湖州很多古桥不是毁于战乱,而是建筑。还有林爽三姐妹桥,800年来一直完好无损。不幸的是,80年代末,凤凰头被拆除,用石头修路。河的两岸,只剩下古桥的残迹,被芦苇覆盖。凤凰的眼睛也被挖得面目全非。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当时府城有尚书桥、席晖桥、吴公桥等45座。明末清初,修建了许多桥梁。解放后,由于城市扩张和交通发展,大部分被拆除。此后,古桥被砸、被盗、被卖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2003年6月,在吴兴区织里镇牟阳自然村,单孔古桥在清朝中叶被一些村干部认为无用,决定拆除。当有关部门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赶到现场制止时,古桥已经被拆了一半。

过去,当你登上飞影铁塔时,你可以看到横跨龙溪港的大通桥。它是一座五孔石拱桥,长50多米,像鲸鱼的波浪和沉入江中的月亮。即使在江南多桥,也很少见到如此雄伟的拱桥。湖州的桥,当你远远地看着它,登上它,一定会给你一种王者的精神和大家的风范。可惜的是,当年湖州旧城改造,建新城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旧桥都拆了,改修了新的水泥桥,只能通过行人和自行车。人们不了解的是月亮河上的下墩河上漂浮着的两座美丽的石拱桥。我记得桥柱上刻的对联。我想知道还有谁能记得他们写了什么。一条通向五盆巷,另一条通向金珀巷,这些都是唐代的街巷。但是现在没有了。而甘棠桥的双桥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名为“四新桥”的新水泥桥,月湖已经消失。不知道建桥的时候是因为资金短缺还是其他原因。桥两端匆匆铺就的石阶,宽如高脊,过往行人无不叫苦。我们看到还有近几年消失的艺兮大桥和横竹塘桥...它们消失的原因是碍航,这真的是湖州的悲哀!我在失去昨天的同时,也失去了未来的机会。原来湖州可以让世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看。

现在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航道流量增加,一些干线上的古桥变成了碍航桥。90%以上的古桥都被来来往往的船只碰撞过,有的千疮百孔,有的石板坍塌。古桥与航道的矛盾十分突出。仅在湖州,双林驿冯唐大桥被船队撞击,桥体东倒,桥石压在拖船上,导致大桥被毁,船只沉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从此消失。位于东纵线,1850处修建的永丰塘桥,因其净宽和净高低于航道标准,成为通航障碍,使国家投资2亿元的四级航道无法发挥效益。而密集的船只也把古桥撞得伤痕累累。位于沈虎复线上的五谷塘大桥被撞成危桥,管理部门不得不一度封锁航道。林爽第三大桥也被船只不同程度地损坏和破坏。此外,城市的扩张、农业园区的改造、水利的修建也破坏了大量的古桥。湖州的阴超桥与苗栗寺、塔中塔并称“三绝”。然而,近几年,高楼耸立在河的两岸。相比之下,这座古桥由于缺乏维护和杂草丛生,已经失去了古朴美丽的外观。面对天空,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再巧妙的建筑,遇到野蛮也会毁灭,遇到愚昧只能是哀叹。他提醒人们:不要让文明的失落继续重演。[3]

面对这样的现状,让人感到一种揪心的痛。古桥文化在历史岁月中逐渐被遗忘,悠久的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被层层埋没。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湖州剥去了它的古装,换上了水泥钢筋、冰冷机器、外来文化的现代建筑。在这种发展中,湖州人享受到了物质文明带来的无比愉悦。然而,众所周知,山河在咆哮,古文化在哭泣,人文精神在哀悼。我看不到。我看不到一切。湖州人眼里只有闪闪发光的金币,再也看不到青山绿水和自己的人文。可惜了。

罗开复先生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在努力奔跑的时候,希望带走一样东西,那就是人性,而它的核心就是传承了六千年,包容了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可能在几十年内过时的道理。忘记人文,会让我们的发展失去理性;忘记了人文,会让我们失去曾经拥有的心灵的平静和情感的快乐;忘记人文学科,民族没有希望。[4]

湖州的古文化呈现出如此不堪的发展态势,应该真的让湖州人清醒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保护我们古老文化的重要性。

四、湖州古桥,湖州古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一)关于湖州古桥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在上面的描述中,完美应该对湖州古桥有了一定的了解。湖州古桥的数量之多、特色之鲜明、文化价值之高,是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为湖州的秀美山水增添了内涵。湖州的古桥可谓

“湖州一绝”。然而,以这种方式达到顶峰的古桥和古桥文化,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满目疮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来开发和保护古桥及其文化。笔者经过调查和走访,认为湖州古桥的保护应提高对古桥文化价值的认识,达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古桥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增强当地居民对保护古桥文化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