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漆雕技术发展溯源
到了元代,随着工匠的流动,漆雕技艺从浙江嘉兴等地传入北京。因为元代的工匠会在作品底部刻上名字。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许多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元代的漆雕技艺通过一代代艺术家延续到明代。明初,由于皇宫和国礼的需求日益增加,皇宫监在北京设立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请元代著名艺人张承志之子张德纲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汇聚北京,各路漆雕艺人刻苦钻研,相互学习,漆雕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造就了北京漆雕工艺的独特面貌。在艺术上,果园厂早期制作的雕漆产品讲究打磨,光滑、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明末,经过一段时间的萎缩,漆雕技术在清初又开始兴盛起来。
在北京,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清代的漆雕工艺又设立了漆作制造所,从事漆雕等漆制品的专业化生产。由于价格昂贵,清代雕漆大多是皇家制造局的产品。清朝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制作了大量雕漆作品,大到屏风、踏板、桌椅,小到瓶罐、盒、盘,甚至日常陈设。这一时期的漆器作品构图严谨,雕刻细致,图案繁复,工艺复杂,形成了典雅、典雅、典雅的艺术风格。与明代相比,清代漆雕有许多显著的特点。明代雕漆为深红色,清代为鲜红色;明代的漆雕刀是圆的,打磨过的,到了清代,刀痕外露,没有打磨;明代的雕漆图案庄重浑厚,清代的雕漆图案精细纤细。另外,明代用漆器雕刻的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和皮胎。到了清代,漆雕也挑出了许多颜色,工匠们经常雕刻双色织锦,以增加颜色的变化。从题材来看,清代北京雕漆在花卉、水果、蔬菜题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寓意吉祥、欢庆和平繁荣的题材,图案空间一般以开光的形式处理。明清时期生产的雕漆制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乾隆以后,随着国力的衰落,雕漆的生产日益萎缩。到了清朝末年,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锐减,致使漆器制造一度中断,漆器雕刻技艺几近失传。
1949后,北京召集散居在汉族中的雕漆后裔建立了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改制为北京雕漆厂,成为北京雕漆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