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古代旅游的类型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极其漫长,达到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统治时期,特别是各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甚至技术上都是相对稳定的,远远领先于世界。所有这些条件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显然也给出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中以都江堰、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术及其带来的农业生产进步;后来手工业、采矿、纺织、造纸和陶瓷的发展,使中国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领先于西方世界。据研究,在世界科技发明中,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世界第一就有100多项,使得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
旅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可以说旅行和交通密不可分。在中国封建社会,水陆交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战国秦的“郑国渠”和“灵渠”是水利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且自汉代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都把漕运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利运输非常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其中,对水陆交通贡献最大的朝代是隋朝。从隋文帝时期开始,从淮水到长江的水陆打通。到了杨迪时期,又相继开凿了通济渠(由汴河、泗河经黄河直达淮水)、永济渠(黄河以北至卓君)、江南渠(由镇江、苏州直接长江、钱塘江),最终形成了华北、江南密集发达的运河体系。同时,当时自然河流的通航能力也很好。杨迪三次下西洋,无数的大龙舟和官号方便通行,可见扬州的水运能力。元明清时期,因为三个朝代都建了北京,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国家开始发展航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去过的泉州。相传凯尔波罗从泉州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但只有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泉州海域的大大小小的货船,还有无数的货物沉睡在海里,形成了一个“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见当时航运的发展程度。我们说,水陆交通的发展虽然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客观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成为人们水陆出行的良好选择,从而促进了出行的发展。
在水陆交通大发展的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陆路交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秦以来,土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驰道”、“直道”、“武赤路”、“新路”建设成为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路网。秦朝以后,陆路交通的建设不仅表现在道路本身的建设上,还通过其附属设施的建设来实现。邮局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驿站是历代政府沿水陆修建的建筑机构。它最初的目的是传递公文和国家资料,后来开始招待来往的国家公务人员,甚至是去休息的人。驿站可以提供宿舍、车马、船椅、人力、米和饲料等等。它的功能和现在的酒店很像。中国邮局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李周和先秦典籍中,就可以看到道教。当时有传、置、邮、邮局的记载,但当时邮局的设置并不十分普遍。经过各个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驿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记载,当时每隔30里就有一个驿站,而在《新唐书》中记载唐朝有1639个驿站。按照这个数字,设置驿站的道路应该在250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陆路交通的发达。到了明清时期,驿站扩展到内蒙古、外蒙古、新疆、西藏。
随着交通的发展,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导游图。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导游图出现在南宋时期。与此同时,赵构将都城从开封迁至临安(今杭州)。建都后,杭州经济繁荣,手工业发展,游乐业兴起。于是有了“西湖几时止歌舞”“使杭州为汴州”的诗句。《大地经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大地经典》的内容和今天的交通指南图差不多,而且印刷精美。图中以杭州为中心,将南宋皇族所属地区通往杭州的道路、里程以及沿途能提供休息的宾馆饭店一一标注出来,有助于出行观光。所以《地球经典》出版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地球经典用了很久了。根据传说,凯尔·波洛在到达中国杭州之前,买了这本书作为旅游路线的参考。
可见中国封建社会水陆交通的发达程度。这些显然都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发展,经济条件也越来越成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汉代以来,由于经济繁荣,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很大,甚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和希腊帝国都先后与中国有过经济往来。发展旅游业所需的经济条件,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有能力把一部分劳动者从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这也为出行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旅行自然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皇帝游行
继承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而且在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政治统治的需要方面,皇帝的巡游都比普通社会成员方便。而且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潮流,往往是由皇帝、封建官僚、权贵等势力引导的。因此,皇家游行实际上部分引领了封建社会中国旅行的发展。因此,皇家游行在当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数。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杨迪、康熙、乾隆是最典型的代表。虽然他游弋、狩猎、狩猎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总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享乐的原因和对休闲观光的渴望,这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社会范围内旅行的发展。
(2)正式公务旅游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中国古代有很多官游。有时候有无数的官员奉皇帝之命往返于中国各地,甚至有些官员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千里迢迢到了外国。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其中,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大概是影响最大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中国史书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贡献。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被汉武帝两次出使西域,共1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最初是军事需要。为了实现汉武帝的军事战略,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当时像汉帝国一样与匈奴为敌的大月氏支。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被历史学家称为“掏空”,持续了13年。张骞这次虽然没有完成军事外交任务,但收集了大量关于西域风土人情的重要信息,掌握了西域的交通等相关情况,为他后来的行程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张骞的第二次任务持续了五年。他率领的使团主要以外交和经济交流为目的,先后到达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安息(今波斯)、大夏(今阿富汗)、身毒(今印度)、特支(今伊拉克)、大秦(今罗马)等国。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对中国的民间和史料也有广泛的影响。当时,西大洋是指中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郑和曾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他们先后到达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入海口,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出访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打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通道,但其历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目标。这些航行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发挥了重要的对外宣传作用,扩大的贸易也引发了各国人民到中国旅游的愿望,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使团最初的目的。而且郑和本人也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它的航行比哥伦布的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在技术、航程、规模、组织上都远远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国家。
(3)出差
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商业发展的历史很长,商人一词可以追溯到商朝。虽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个别朝代也有歧视商人的政策,比如不允许商人穿丝绸。然而,随着中国精美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繁荣,中国的商业一直在发展和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古代水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商人的不断努力和发展,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商品畅销五大洲和文明世界,商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今天,一些商业路线已经演变成历史古籍,成为现代旅游的绝佳资源。最著名的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学者游学
中国自古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国内很多学者都有留学经历。他们游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了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代代相传的经典佳作。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是典型代表。
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例。李白出生在雅乐,父亲李恪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富商。李白少年时期,侠义风盛行于唐代。李白学剑,20岁左右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许多描写川中山川的诗篇,其《蜀道难》更是家喻户晓。他游历川中名胜,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和胸怀。二十五岁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他开始了漫游。出三峡,经襄阳、武汉到金陵(今南京)、扬州,回湖北。从27岁到35岁,虽然基本定居长安(今安),但游历了北方的洛阳、龙门、嵩山、太原等地。东游齐鲁,登泰山;他南下安徽、江苏、浙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35岁后离开长安,再次游历江浙皖。43岁的同时代大诗人杜甫和高适一起游历开封和济南。分手后,我南下江浙,北上赵岩,游走于齐鲁之间。以梁(今开封)、宋(今商丘)为中心,有一次去北京,载十客到梁园。我也是到了巫山,直到晚年。可见李白的一生与旅行和学习有着不解之缘。这也部分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学生活。
此外,由于中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考试,学生往往要赶上南纬(南京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进士考试),往往需要走一趟才能参加考试。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学者游学的形式。
(5)专业旅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其他国家,这就需要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专业研究。而且很多专业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旅行经验,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典型代表有:李道元、徐霞客、李时珍。
其中,李道元对河流水利感兴趣。他的《水经注》是对魏晋人写的一本名为《水经注》的地理书的注释,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记载了河流水利,还记载了因水而山、因山而景、因景而人。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李道元对中原水利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对华中地区130多条河流和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样,还有《洛阳河笔记》和《伽蓝》。其中,《洛阳伽蓝传》是一部描写佛教寺庙景观的建筑作品。作者杨轩是北魏洛阳城的一个佛教寺庙魏中心,他广泛地描述了当时的政治、人民、风俗、地理、历史演变和轶事。作者的写作也是在个人游历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鄙视科举,一生从事旅游。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和旅行家。他的书《徐霞客游记》是作者周游祖国时写的日记集。笔者走遍了中国,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它的地形、地质、水资源等情况。它以地理学家的视角描写山川,旅行和写作都是为地理爱好服务的。可以说也是职业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旅行
与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祆教和犹太教最先传入我国,我国从很久以前就有宗教旅行的记录。在中国古代,宗教信徒被称为修行的流浪者。由于中国宗教旅游的长期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佛教四大圣山和道教五大名山,吸引了众多信众。所有宗教旅行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和鉴真。
玄奘因一部《西游记》而名满天下,虽然他的经历没有《西游记》中描写的那么离奇,但从他奉唐太宗之命亲自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神奇的游历生涯。这位秘书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他所访问的110多个国家和28个传闻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名著。
而鉴真则是基于他六次日本之行不可动摇的信念,以及他到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而成为一位美谈家。
(7)节日聚会和旅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节日的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经常有各种节日和晚会。春节的庙会、元宵节、清明节的春游、端午节的龙舟庙会、中秋节赏月的家庭聚会、七夕的观星桥会、重阳节的登山聚会等等,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长途或短途旅行。其中,春节和中秋节的聚会旅行与今天的探亲旅行有部分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