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解读山西“十二五”规划

来源:发展指南2011 065438+10月22日10:39

刚刚收获了“十一五”的成果,山西人民又踏上了“十二五”的征程。在这个里程碑时刻,《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台,为“十二五”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路线图”。

未来五年山西会有什么变化?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在哪里?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相关的发展指标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与GDP之比达到13%。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一番,就业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快速增长。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目标为13%,2015年将达到17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达到5万亿元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五年内提高1.1%,2015年达到93.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达到3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0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五年提高5%,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完善空间发展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域间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团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将人口和产业吸引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六大盆地,形成“一核一圈三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一核”即太原都市圈,由太原市、晋中市、清徐县、阳曲县组成。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市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新定远、离柳中城市群,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等30个县、市、区的都市圈。“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市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市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市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的高速公路3小时可达。

努力构建“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框架,实现省会至各地级市3小时高速公路通达、邻近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至本行政区域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省会至全省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1小时空中通达。

公路:到2015,“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铁路:建设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张家口、太原-焦作、忻州-五台山-保定客运专线。完善山西煤炭运输通道建设,重点建设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

航空:完善省内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机场改扩建和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交通枢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热、交通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行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培育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行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65438+2亿吨/年左右。

冶金行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万吨。

电力行业:到2015年,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至10万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升级。发挥资源优势,支持重大项目,注重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000个专业村和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65年,将建成438+0万个专业村和60个基地县。全力打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543.8+00亿公斤,加快实施大同盆地6543.8+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6543.8+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市群为主体,辐射阳泉、新定远、离柳中,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群”的城市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引领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城镇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交界处划定为“* * *建筑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公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设施对接,建设装备制造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城市群建设,加快晋南城市群建设,推进晋东南城市群建设。

到2015年,实施“大县”战略,65438+万人口以上县20个,55438+万人口县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色、气化、净化、健康的山西。

以植树造林为重点,提高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六大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市、县、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5%、75%、50%。

“净化山西”要以“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实施污染减排工程、重点节能工程和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人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

加强民生,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建设和发放。

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的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化、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区域金融综合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发挥全省之力,汇聚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安排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先行先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市、县级文化设施项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大遗址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保护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群体、大景点、大展示、大服务”战略,着力打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强整合重组,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全面放开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油、钢铁等资源型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失职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收费公开制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本报记者王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