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的历史传说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丽江,听宣科关于纳西古乐的讲座,真是非同一般。
在丽江古城,一个两层楼的古院,中间有一个院子,就是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丽江。地上没有方砖,也没有地毯。它只覆盖了一层新鲜的松针。踩上去很柔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木香味。正房作为舞台,简单简陋,舞台上的横梁上挂着一排十几个老先生的照片。戏台两旁,有对联“乐悠悠”,既能杀人,也能杀活人;礼是理性的,可以治国平天下,也可以历经乱世。”在掌声中,老艺术家颤抖着,在女孩的搀扶下慢慢走上台。玄科穿着牛仔裤和蓝色夹克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感觉宣科并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觉得大家都不错,但是我们纳西族的音乐快完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人,哦,不好意思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而且都73岁了,而且我们古乐社平均每年都会死一个,今年的死亡指数已经用完了。可以看到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是十几位已经去世的老艺术家,最后两位还没来得及挂起来..."
观众发出一声叹息。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纳西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风俗安魂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这次演奏的最早的音乐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演奏的音乐非常古老,而且最年长的演奏者已经83岁了。长寿老人、手中的古乐器、古乐器演奏的古歌,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玄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首次透露了演出的真相。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乐演奏,早已不是出自这些“活着的国宝”之手。因为在一场演出中,一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永远定格在了一个音符上。所以,老艺术家只是在舞台上“撑场面”,真正的演出由新来的青年演员负责。尽管如此,这些为古乐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依然值得我们尊敬。
据说唐朝皇帝李隆基创作了一首宫廷音乐《八卦图》,揭开了古代音乐的序幕。30多位纳西古乐的传人,坐着演奏,神情淡然,认真聆听,让人感受到唐朝的磅礴气质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李后主创作的古歌《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时而凝重肃穆,时而驰骋千里。
每一段音乐播放前,玄科都要介绍这段音乐的背景,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崇尚文化艺术,几年前纳西族年轻人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的偶像是流行歌星。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想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判的场所。为此我特地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衫。”观众在音乐厅鼓掌大笑。玄科就是这样,无论是讲座还是演出,都将纳西古乐呈现在观众面前。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音乐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会微笑点头表示同意。正如玄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玄科,又名纳西任申,是大研古乐研究会会长。颧骨高,皮肤黑,说话时手舞足蹈,幽默风趣。从外表看,他最多五十多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他以脱口秀的形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了他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当代社会的看法。在这里,现代与古老,东方与西方,相互碰撞,交融得很好。在他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中,许多人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玄科、纳西古乐去过英国、法国、挪威、芬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成为当地新闻热点。据介绍,宣科在整理乐谱、组建乐队、理论探讨纳西古乐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的乐队培养了一些年轻的纳西族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