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苏东剧变的考验教训和当前国际形势谈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并遭受了国际* * *工业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悲剧性失败,国际* * *工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国际* * *生产者运动史上的重大失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亡党夺权,有其必然的原因,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正确认识苏东巨变的实质和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1)外部因素决定论,即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外部因素,使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堡垒”从外部被打破;

(2)个人决定论,即戈尔巴乔夫等苏联东欧主要党政领导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和罪行,成为修正主义者和叛徒,背叛* * *产党和社会主义。也有学者把苏东剧变的“旧账”主要放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斯大林身上。

(3)经济决定论,即苏联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好。表现为:剧变前几年,苏东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效率低下,物价飞涨,财政赤字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不同程度出现;

(4)思想决定论,即:①各国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僵化,墨守成规,长期陷入严重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抛弃了马列主义;

(5)政党决定论,即执政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党严重脱离人民,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日益普遍和猖獗。甚至有学者认为,苏联东欧国家存在一个党政官僚特权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享有各种特权。执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日益严重的腐败,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失望、不满和反感,最终葬送了苏联东欧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6)模式(制度)决定论,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固守传统的苏联模式。在早期,这种模式基本适应了各国的历史条件,并使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AG大获全胜。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经济权利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只需要计划,不需要市场,搞平均主义。政治上实行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不健全,法制被践踏,个人独断专行,迷信盛行。这些弊端日益扼杀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苏联东欧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尽管苏联和东欧国家在20世纪中期开始进行一波又一波的改革,但除了南斯拉夫,这种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苏联模式。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扩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7)三个矛盾决定论,即: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左”倾路线和过于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与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民主自由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和各族人民的矛盾。这三种矛盾的长期存在最终导致了三种危机,即“经济危机、社会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三大危机的激化导致了三次灭绝,即“苏联亡于党,苏联亡于国,苏式社会主义绝境”;

(8)脱离全球经济体系的决定论,即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提出和实施,使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完全脱离了已经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孤立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外;

(9)“左”倾错误决定论,即苏联、东欧国家在80年代中期以前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犯的一系列“左”倾错误;

(10)“右”的错误决定论,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如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盲目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让步,放任国内反对派和民族分裂势力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民族分裂活动。

(11)6对12因果决定论,即:苏联解体的原因有6对12:①内因外因,内因为主;②近与远,以近为主;③深浅层,以深层为主;④主客观,以主观为主;⑤宏观和微观,以宏观为主;⑥上下两层,以上层为主。这些原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2)两个死胡同决定论,即苏东剧变国家走上了两个死胡同:①苏东党政领导班子思想长期僵化,坚持一套“左”倾路线方针政策,从本本和教条出发,坚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确立的传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拒绝改革开放。于是,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变得和资本主义一样。(2)进行改革开放时,不能科学评价党领导人民斗争的历史,不能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模式(制度)的关系和原则区别。所以在改革旧制度的时候,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都抛弃了。结果抛弃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和* * *产党的领导,背离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党的崩溃,国家和人民的解体或变质。

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和论述了苏东剧变的原因,各有其合理性。但苏东巨变的原因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不是一个或几个原因造成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全社会“合力”造成的,有人为的、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必然的、偶然的、正面的、负面的、恶意的、善意的等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苏东巨变的原因只有一个或几个。同时,也不能把“多重原因”一概而论为“无原因”。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当前的历史要求,找出主要原因,吸取教训,指导现实。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苏东剧变的原因应该也是由“合力”构成的。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挫折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执政党* * *生产党的内部问题,使其在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时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偏差和失误。具体来说:

1,苏联模式的刚性

1921年,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在小农占优势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俄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然而,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政策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1929斯大林宣布取消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在那之后逐渐形成。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所有制方面,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企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社会主义到* * *生产主义的转变;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中最多只允许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缺乏活力;在政治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不分党政。党内缺乏民主,官僚主义盛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思想文化体制方面,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领域,不允许任何理论创新。

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二战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苏联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僵化,错过了进行切实改革的时机,从而成为进步的障碍,使苏联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苏联等模仿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政治经济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削弱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苏联粗暴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一些东欧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曾尝试过各种改革,如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匈牙利、捷克、波兰的改革,但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和苏联的干预而夭折。

2.经济发展滞后。

民富国强是人民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当经济停滞时,人民就会失去信心。苏联执政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僵化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战略失误,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苏联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排斥商品和市场机制,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发展战略上,苏联经济长期采取粗放型发展方式,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虽然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二战以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后,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进程,为* * *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埋下了伏笔。今天,世界上很少有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朝鲜、古巴和老挝)认识到这一点。比如,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最近访华时反复说:“没有比经济工作更重要的工作了。”

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互对立和竞争的条件下,西方国家采取了两种方法来打倒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种方法是对苏东国家实行封锁禁运政策,以军事威胁特别是核威胁为前提和后盾,施加军事压力,进行战争威胁,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颠覆活动。另一种方法是采取“和平演变”的策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用经济手段迫使苏东国家做出符合其意图的让步;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名,直接干涉苏东内政,以各种方式支持苏东内部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第三,利用各种媒体工具,搞攻击战术,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煽动反社会倾向。表现在:①利用现代媒体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②利用电影、电视、书籍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③利用人员交流进行思想文化渗透;(4)用宗教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⑤培养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异见人士”,策划和支持动乱。

4.* * *生产党的建设没有做好。

可以说,党建失败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内在原因。长期以来,作为执政党,苏联* * *生产党和东欧国家工人政党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路线、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在思想建设上,无论是苏联东欧执政的* * *生产党还是工人党,都从教条化、简单化的马列主义转变为公开否定和抛弃马列主义。列宁十分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强调要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捍卫和宣传马列主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他对马列主义的一些结论作了片面的、教条的、庸俗的解释,扼杀了理论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党内存在着思想僵化和个人迷信的情况。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马列主义成为空洞的口号和说辞,无法回答日新月异的现实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然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政治路线上,斯大林过早地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超越了苏联的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宣布社会主义的完成,准备在30年代过渡到* * *生产主义,从而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政策,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赫鲁晓夫宣布要在20年内完成向* * *产品主义的过渡;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戈尔巴乔夫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整个社会建筑进行“根本改造”,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在组织建设上,斯大林时期权力过于集中,最终导致个人垄断和迷信,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的权力被削弱。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13年间,没有召开过一次党代会,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赫鲁晓夫虽然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但他采取了一种非常错误的方式来混淆人们的思想,同时又搞自己的“个人迷信”和唯意志论。勃列日涅夫独揽大权,不受任何监督,搞霸权主义,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党逐渐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民心。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原则被彻底抛弃。1991“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

,最终导致了苏联和苏联的解体。

在作风建设方面,革命时代苏联的党风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内腐败日益严重,裙带关系盛行。党的高级干部及其子女享有各种特权,少数官僚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这些腐败现象从内部腐蚀着党的肌体。其他东欧国家的执政党自身建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苏东* * *产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条主义制约了理论创新,理论没有跟随实践的发展,几十年如一日。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坚持马列主义。事实上,如果脱离实际,就很难坚持立场。比如苏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提法用了半个多世纪,没有根据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对人民没有说服力。再比如,苏说:“在苏联,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事实上,正是民族问题解决不当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在党内民主方面,苏联东欧各党派的党内民主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党的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民主。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权力体系呈倒金字塔形。没有自下而上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必然形成特权阶层。政党一旦成为特权利益的代表,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在苏联剧变前夕,一项针对苏联公民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苏联代表人民,70%-80%的人认为它只代表自己。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党员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使得党员没有积极性。苏* * *拥有18万党员。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时,几乎没有人以实际行动反对。普通党员在执政时期是没有话语权的,失去权力死了自然不会为这个党竞选。

在如何处理各种矛盾方面,如果缺乏政治警惕性、忧患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不注意妥善解决矛盾,就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苏联东欧剧变中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件。政局一直很不稳定,但政党领导人没有收到任何信号。他们还在访问和休假,在事态的萌芽阶段无法果断处理危机。戈尔巴乔夫时期,叶利钦想解散苏联,戈尔巴乔夫无动于衷。齐奥塞斯库向党代会作报告,代表们起立鼓掌近百次,这是一种错觉。

* * *生产者党有三大法宝: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如果失去了这三大法宝,制作方也就失去了力量,寿终正寝。可见,执政党建设没有搞好,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在思想路线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蜕化,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挫折的最关键的内在因素。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结合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坚持和改善* * *产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永不变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除了历史教训,从根本上说,是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党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党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党的自身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产党的领导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苏东党没有真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盛行,犯过“左”的错误。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得到有效坚持,集中多,民主少;没有党风廉政建设,腐败现象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东政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思想建设,未能采取有力措施与党内外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结果,党员和党员中的许多干部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和* * *社会主义理想,造成党内的混乱和不同看法。党的民主集中制也被削弱和破坏了。民主多于集中,党和政府缺乏应有的权威,地方一盘散沙,搞极端民主化,使党组织分散、分化、分裂,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种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人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社会主义黯然失色,风光不再。此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向苏东各国发动了全面的“和平演变”攻势,使苏东各国的社会主义“堡垒”在内忧外患中被打破。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拨乱反正,从根本上纠正了以前的“左”倾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反对各种腐败,严惩腐败分子,党风逐步好转。当前,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员和党员中的一些干部理论水平较低,社会主义信念不强,党内民主制度仍需完善,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仍然严重等。,总的来说,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永葆青春,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的长河已经逝去,成败化作光影,一去不复返。追溯历史的源头,逆流而上,思考过去的得失,汲取过去的教训,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汹涌澎湃,展现英雄本色,重铸辉煌业绩,书写千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