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上最强反腐以失败告终?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很好的廉政理念,一直流传到后世。他颁布了《文武七条》,告诫官员:一、心要纯洁,遇事要平心静气,不要为了自己的情绪影响政治。第二是要公道正派,要老老实实。第三,修德,我们应该用美德服务他人,而不是用武力压迫他人。第四,务实,不要贪图虚名。第五是要明察秋毫,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捐杂税,不要不公平的处罚。第六,勤于上课,勤于政事,勤于农桑。第七,改革弊端,努力消除各种弊端。
第二,宋真宗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选拔和任命官员的制度。
第三,在公务部门建立了公务档案,完善公务休假制度。
第四,建立了一套监管官员失职惩罚制度、选拔标准和岗位回避制度。宋代设立御史台,履行纪委监察部的职责。
辉煌的成就:
1.北宋虽然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唐朝差很多,但北宋经济繁荣,边贸兴旺,朝贡赋税四通八达,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0%。
2.画家张择端以《清明上河图》中不朽的江边景象描绘了北宋的清明节。
3.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古老、最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果
与秦汉唐元明清官员相比,北宋官员成为最幸福的人。宋关是最好的。北宋皇帝只讲思想建设,不讲军事实力。大臣们没有勤俭建国的传统。就是吃喝玩乐,带头骄奢淫逸,广买田堡,与多纳歌舞。北宋皇帝讲高薪养廉,优待官员。北宋因贪腐而失职的官员很少,因贪腐而被砍头斩尽杀绝的官员也很少。北宋的政治生态不仅使北宋没有政治理想,而且为蒙古人奴役汉人,建立欧亚帝国奠定了极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基础。
2.反腐自律的皇帝:唐太宗和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贞观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有学者认为,贞观朝的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晚上家家户户不关门。“东临大海,南极所有的五岭都不封闭,出行不用花钱买吃的,从路上就可以拿。”
唐朝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唐帝国。
腐败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贞观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腐败的朝代”。
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但贞观是唯一一个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而李世民高瞻远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辉煌的成就:
1,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腐败的王朝”,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2.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在唐帝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为公尽忠,官员各司其职。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现象降到历史最低点。。
3.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间不关门。630年,中国只有29名犯人被判死刑。632年,死囚人数增加到290人。
结果
李世民靠个人力量反腐,权力高度集中,造成了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个人的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意识到自己大功告成时,唐太宗充满了骄傲和野心。以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之死为界,君臣关系和贞观政治氛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贞观统治的上升期,第二阶段是贞观统治的衰落期。
就是到了后期,唐太宗逐渐抛弃了虚怀若谷的可谏风格,很少听取正确的意见,只信任自己的个人权威和少数心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孤家寡人的独断专行。结果破坏了集团的共同努力,遏制了管理世界的活力,中断了动态政策,严重损害了君臣之间的合作与信任。随着生命力的丧失和惯性的增长,曾经盛极一时的“贞节之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贞观后期,整个智囊团群体开始获得一种随和、顺从、不争的色彩,与贞观前期智囊团群体勤奋、进取、直言不讳的氛围完全不同。朝中大臣皆恪守中庸之道,不敢多言,以保全立场。还有一些高级官僚,随着官职的升迁,权力的增大,逐渐意志衰退,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些人迎合了唐太宗的利益,很重视他们,向奢侈品进贡,全然不顾国家大事的衰败。
有的人治病,安度晚年,把国家大事放在脑后。大臣们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的现象时有发生。贞观后期官员群体素质的转变是唐太宗“渐衰抗到底”的投影,官员的更迭反过来加速了唐太宗的衰落。
进入盛世后,历史上的统治集团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修修补补,甚至骄横跋扈,掩盖矛盾,粉饰繁荣,却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状态下滋长,日积月累,小麻烦变成大麻烦,一发不可收拾。
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不例外。随着国情的迅速改善,他逐渐懈怠落寞,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对创造世界的艰难漠不关心,走上了奢靡之路。他驱兵征徭役,到处修建宫殿和其他博物馆,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大规模建设,徭役不断增加,百姓累得砍断四肢逃跑。由于骄傲自满,唐太宗不能完全做到居安思危,不能真正坚持善始善终,名声终身不保。
3.明朝残酷的法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朝代。明朝的官场是人类最危险的行业。明代的官员是一个最没有人格、尊严、隐私和安全感的群体。明朝吸取了宋朝灭亡的教训,在国家政治管理中强调:“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治官,治官必须严。”明朝对官员的监管比犯人更严格。手段包括:设置耳目、跟踪调查监所、下属举报、随时检查、隔邻而坐、当庭殴打、刑讯逼供、杀害九族、剥皮吊尸。换句话说,明朝是中国杀官最狠的朝代。然而明朝是腐败问题最严重的朝代。
历史上,尤其是朱元璋时代,反腐的“铁腕”甚至“铁血”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历史时期。据《草木子》记载,明太祖规定地方官要在土地庙前剥下皮,用草填满,以提醒下一任官员不可贪腐:“明朝的祖先对官员管理严格,凡服从命令,贪污超过62的,一律斩首示众,至今仍剥草。”在威州县城的左边,有一座特立的寺庙,是祭祀土地的剥皮地,名为皮场寺。官位旁边挂着一袋剥好的草,让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令人震惊,而且令人毛骨悚然。
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八年,他在全国开展了几次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比如洪武四年(1371),对天下官员进行筛选,八年(1375),十八年(1385)的郭桓案,声势极其巨大。其中以空音案和郭桓案最大,冤死七八万人。郭桓案,“自从六个侍郎都死了以后,七百万被盗,连省里的官员都被数万人杀害。核赃送天下,百姓家多破。”一般估计朱元璋在反腐过程中杀死的官员在10万到15万之间,数量不小。
洪武十八年至洪武二十八年,是朱元璋打击腐败的特殊时期。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没有杀生。由于处罚过重,从洪武元年(1368)到十九年(1386),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政务官无一人完成任期,往往在期末考试前被降职或斩首。在一些衙门,因为杀官太多,没人干活,朱元璋只好实行“戴死刑,当学徒”和“戴斩首,勒死,当学徒,流放生活”的办法,宣判后称为刑官,带着镣铐回宫干活。
朱元璋的反腐不仅动用了监狱并严惩,还在法律上加了额外的惩罚。罪行严重的,将被处以文墨、挑筋、挑膝、剁指、断手、剜脚、刷洗、掂杠、抽肠、阉权、斩趾、定规枷令、斩首、年关迟到、全家发配远方为奴、宗族刑等非刑。
所以在洪武时代做官真的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据说皇帝天天上朝,如果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那一天被杀的人就少了;玉带若低举于腹下,这一天会有大批人被杀,官员们会吓得面无人色。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下,无论大小官员,都被吓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大祸临头。传说北京官员每天早上入朝,都会和妻子道别。当他们晚上安全回家后,他们和家人一起庆祝,他们很高兴又多活了一天。
所以,原本最爱做官的士人,在这一时期也把自己的仕途视为畏途。他们“以没听过为福,以没录过为福”,“不喜上进”。有的家庭有好学的儿子,怕被郡县知道,就送去做官。相反,他们被告知辍学去务农。有些人为了避免被迫为官而自残。
很多人在时间流逝后回想起洪武朝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结果:朱元璋反腐成功还是失败?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朱元璋时代是一个腐败较少的时期。但按照朱元璋自己的标准,他的反腐远没有达到目的。朱元璋曾多次表示,对官员队伍的整顿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顽固的汉奸很难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帮助。你看这奸诈倔强的,虽然神仙又能怎么样!”翻看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朱元璋发布的多路公报,让朱元璋不满的官场现象依然比比皆是:“县、州、省的官员,往往仁义颠倒,添油加醋,惹祸上身”;“滥善贪贿”;“强奸顽固小人,依仗其财,欺行霸市,强征平民为奴。虽然他们尝到了累积的惩罚,但强奸是顽固的,最终不省人事”;“没有借贷的行为,我不想这样做,也经常强奸做贼。如果不在法律之外处理,很难取缔。”
虽然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但朱元璋所期待的纯洁无瑕的局面最终并没有出现。在朱元璋的政策下,在官场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因此,一些人认为趁早获利为好,转而加紧腐败和搜查活动。他们“修身不仕慎行,遵纪守法。”一入官就被禁网,不谋前途,于是弃耻,或者不好意思修地,日日享福,所以腐败事件还是会层出不穷。“弃城之尸未动,新犯必至。”“如果你早上犯罪,早上也一样。尸体不动,就会被人跟踪。如果治好了,会犯很多罪的!”朱元璋连连感叹:“看来真是个糊涂人,我这么老了,口干舌燥,气喘吁吁,我说他不清醒。”
就连朱元璋寄予最大希望的民众监督也很快破产。公众可以一举抓到违法官员,负面效应很快体现出来。群众运动的持续时间是最难掌握的。很快,很多地方的地方官员为了政治利益,威胁引诱百姓举荐自己,攻击别人,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为了抗税,逮捕了在北京正常办公的税务人员。这种事情远比贪官真抓到的多,这让朱元璋叹息不已。
晚年的朱元璋,在以暴制贪方面,有过迷茫和动摇。洪武二十三年,他对法务部官员说:“愚民犯法,喜吃喝,嗜之。如果你试图阻止它,犯罪者将使公众受益,但如果你原谅他们,你将能够影响他们。”
抛开朱元璋自身苛刻的标准,客观来说,朱元璋的铁血反腐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长期的历史效果来看,朱元璋的反腐是失败的,是彻底的失败。虽然腐败在他生前被暂时压制,但他积累了巨大的反弹能量。他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大明最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之一载入史册。
朱元璋的错不是反腐,而是感情反腐。现代法学家沈家本先生对《大高》所载案例逐一考证,认为大高的刑事案件几乎都存在法外处罚、处罚不当、处罚不当的问题。面对腐败,朱元璋太迷信暴力了。他在反腐问题上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就是不反思自己建立的低薪制度。在惩治腐败的问题上,他作为一个强盗相当专一。他认为暴力和恐吓可以取代所有其他努力,使用剑可以创造一个没有腐败的纯洁的世界。事实证明,没有合理的基本制度,再强硬的政策措施也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
4.雍正反腐:贪官没收其财产,实行“养廉银”。
康熙年间,官员腐败相当严重。一些有权势的官僚贪污公款,肆无忌惮地接受贿赂,如满族大臣梭额图和明珠,汉族大臣徐和。当时民谣说:“九天东海(许)万族金珠人(高士奇)。”
雍正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腐败,整顿吏治。他下令各省限期补足国库亏空,严惩被查出的贪官,追回赃款,没收财产。当时雍正对一些大臣的惩处,显然有复杂的政治原因,但确实起到了打击腐败的作用。同时,雍正解决了官员工资低、地方政府支出无保障等问题。具体做法是实行“养廉银”。雍正时期,吏治明显改善。
结果
雍正暴毙,乾隆接掌权杖后,一改父皇苛刻冷酷的行为,转为平和放任的风格。尤其是乾隆后期,贪腐之风盛行,吏治荒废。乾隆皇帝按照康熙的例子,六次南巡,“会比康熙的时候贵十倍。”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乾隆用各种借口向官、商、民勒索钱财。乾隆皇帝规定,犯有某些过错或未能履行职责的官员可以向皇帝缴纳罚款或赎罪款,以换取宽恕或免罪。上缴的银子都被皇帝中饱私囊了。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还有?他曾任住房部部长助理和军用飞机部长。他执政二十余年,深受乾隆皇帝倚重。嘉庆年间被勒令自杀并没收财产。人家说他家财八万,敌人在清朝收入十几年。伴随着官僚骄奢淫逸的生活,贪污腐败的风气盛行,在公共事务中使用贿赂手段,政治成功。各级官员腐败成风,整个官场弥漫着以权谋私、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各级官员过着灯红酒绿、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不顾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