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关系有什么特点?
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古代国家想象和建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写《史记》,把夏商周三国的兴衰描述为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当然,后人构建它是有原因的,这种倾向在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在《诗鸟》中,殷人称之为“天子疆域无处不在”,《北山诗》中称之为“九选”,周人称之为“普天下”、“莫非王土”、“王臣”。事实上,商周时期的“普天下”和“莫非王臣”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国家是不同的。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商朝的国家是两国的一种联盟。有些学者称这种联盟为“国家的联盟”,也有人称之为“部落国家”或“早期国家”。所谓“部落”,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
从甲骨文反映的情况来看,商国与他国的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相互并存,另一方面是商国优于他国。先看共存关系。甲骨文中有一个“比”字,林云先生指出,这里的“比”是作为动词使用的,表示“亲密结合”的意思。甲骨文中常见“王胜某方”或。别担心贝丹波?”(乙部,3387)“衣有补.....让很多后代比狗更有攻击性?”(预编5.2.2)林云先生认为,“甲骨卜辞确实反映了商朝很多国家与商王有联盟关系,考之可知者有鬼、龙、井、龙、狗、暴力、团圆、希望等。尚说,这些甲骨大多明确涉及征服。不难发现当时国联的情况。诗《长发》描述了商汤伐的过程,“顾与魏俱伐,昆吾与”。古、魏、昆吾是夏国的盟友。同样,《尚书·牧誓》描写周武王伐纣,其中有“吾为社稷之友”。诗帝易。商朝和它的盟友之间是不平等的。甲骨文资料显示,商国不仅与其他国家“比较”,有时还会“命令”其他国家。比如“龟毛布,宾珍...目■■方?”(《预编》6.60.6)《、甄、灵王■■■方?”(京津4386)“桂海,甄,王陵,侯发……”(《张进》368)这里的“令”显然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同时,王上作为国际联盟的领袖,具有向盟国收取贡品、巡视盟国、仲裁国家间争端和惩罚国家的职能。
周邦推翻殷邦统治后,建立了新的方国联盟——周国。就全局而言,周国和商国的民族结构和民族性质没有根本区别。主要区别在于“* * *”的替换:周由小国上升为“* * *”国,商由“* * *”国下降为普通国。周后人把这个过程称为“荐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与现存的不同姓氏的国家建立名分,形成新的国家联盟。但在周文学中,他们大多被称为“诸侯”。同时,周人还“封建”了多个同姓诸侯国。传统说法是“封建亲戚,靠诸侯筛周”。虽然这个解释有道理,但还是有问题。因为周人的分封制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不仅是皇族,诸侯之间也是如此,甚至“大夫有二例”。单纯用“诸侯屏蔽”理论来解释,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诚然,分封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从商业角度来看,
总的来说,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周人的分封制表现为两个阶段:西周是“帝王立国”;春秋时期“诸侯立族”。从部落人口分布来看,《诸侯立族》是《天子开国》的延续和再版。但在当时“王之国”和“诸侯国”的观念下,王国的家具、诸侯国和大夫有着大致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氏族政权特征。
天子的王国是以皇族为核心的最高政治实体或国家。实际上,王主要统治地区。这种“王邦”与“王天下”的政治格局,被称为“内服”(王绩)与“外用”(纪外)制度。周代的“内服”和“外用”顺序呈现出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在西周初期,王朝对海外的诸侯有很强的控制力。周康王即位典礼时指示,“男人守卫在后殿,一个普通的国家,但只向一个人报告体育。”(《顾铭·尚书》)当时许多王公都参加了康王的即位仪式,表示坚决服从纣王的命令,说“一两个大臣护卫,敢举行丧礼。(同上)到春秋初期,这种盛世已不复存在,《周政立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原因,从它自己的话说,是王子们坐在他们的背上;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宗族组织的壮大。宗族政治的基础是宗族组织。在氏族制度下,当一个氏族的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衍生出一个新的氏族,原来的母系氏族就变成了胞族。作为宗族组织的次级形态,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这一特征。周初王邦强,新封诸侯势力弱。后来,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由于不断的分封,王邦发展缓慢。当诸侯国与王邦礼相互制衡时,它们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王子的霸权”类似于王国的霸权。从氏族政治的内部结构来看,政治权力的主体是氏族贵族,在王邦是王室。在皇族中,进一步浓缩为“族长”。在周王室中,对国家权力的争夺直接体现在对“宗主”地位的争夺上。这就是春秋时期皇室内乱的原因。宗族政治的主要对象是平民,贵族对平民的统治,族长对平民的统治。《国风诗》中有些诗表现了老百姓对贵族的反感和依赖。对于外星人来说,周王室与他们有着宗教和伦理上的关系,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王被视为神的直系传人,而天下人则被视为神的子民(等级较低)。因此,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皇族与外星人之间,皇族与外星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圣的“准”血缘纽带。它建立在王权是上帝的“投票人”,代表上帝统治世界的信念之上。周国所谓的“口服”,就是“内服”。
诸侯国是以公族为核心的二级国家政权和政治组织。从诸侯最初封国的情况来看,需要举行册封仪式,授予人民领地,封国的主要官员也应该由纣王任命。《左传》记载公十二年,管仲到皇室见王,王受到王尚卿的接见。管仲不肯:“我是大臣,又有司,又有天子。”可见王廷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诸侯国的政治。诸侯国要对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出兵助战、朝贡、朝觐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现存的诸侯国来说,在皇位的继承、大夫的任用、具体经济政治事务的处理等方面,其内部事务不受朝代的限制。在氏族内部,谁将是掌权的族长是最后一点。虽然族内也有皇位之争,但权力肯定会落在族内。这个原则一旦被破坏,就意味着一个宗族的覆灭,国家的崩溃(或者改姓)。“三族分晋”和“田代齐”就是例子。诸侯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独立性。在诸侯国家,诸侯与大夫家的关系直接表现为诸侯与大夫的政治关系。我们今天往往过于关注王公大夫的政治关系,而当时的人更关注宗族关系。青铜器铭文中赞美祖先、祈求“子孙永用”等词语,有规律地反映出宗族组织和宗族利益的重要性。诸侯独立,它也与周王保持着正式的诸侯关系,这是当时氏族政治的必然结果。实质上,周朝同姓(或联姻)的后国和商朝异姓的方国差别不大,或者说差不多。
博士之家是一个基层政权,是一个以家族组织为核心的隐性国家。“王侯立室”盛行于西周晚期。在相对可信的西周中前期文献中,并不被称为“博士”。如前所述,“诸侯立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还与民众组织的人口膨胀有关,这与周初的“皇帝立国”类似。“王子成家”为大众辩护。医生之家作为大众的“分支”而存在。起初也是“授田于民”,但表面上并不具备现代概念的国家形态。一些学者注意到周朝的国家有王国和诸侯国,这比李周的“王国”模式前进了一步,但他们仍然没有注意到医生家具的相对国家性质。其实,诸侯国在周初就被包围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医生家也是如此。到了春秋后期,很多博士政权不仅不听诸侯的指挥,还与诸侯相抗衡,几乎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政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桓弱鲁”和“周政交趾”没有质的区别。“三族分晋”是一国之内“诸侯争霸”的延续。李先生对春秋时期鲁的医生住宅作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他指出,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很多,粗略统计不下15。他们与君主保持着关系,但又非常独立。(65438+)“族长”当然是医生,因此,卢俊其实并不干涉谁来当各家的医生。(2)博士之家以城市为根据地。清博士为了政治上的方便,在京城建楼,真正的老巢是封地。家有封地,叔有封地,史也有封地。封地里的诸侯都是家族自己安排的。君主不在乎。(3)家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博士家的武装力量是由家族成员和封地普通民众组成的,因此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听医生指挥的时候,陆俊不能直接发号施令。这很像中世纪西欧所谓“臣下的臣下不是我的臣下”的政治局面。正因为“家”的武装力量是独立的,“家”与“国”的对抗才有可能。
从王国、侯国和大夫家的关系可以看出,周朝国家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具有国家联盟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贵族君主制的色彩。造成这种历史局面的深层原因是宗族政治,是血缘国家。血缘(或宗教伦理)就像一条锁链,捆绑着整个王国和世界的秩序。忽视当时的民族组织,很难深刻理解当时国家的特殊性。
的特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