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历史系,创建于天津师范大学之初,1958。2001,转型为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34人* * *。师资队伍整齐,专业覆盖齐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现有本科生约750人,博士生21人,硕士生145人。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及国内同类院校中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教研单位。

学院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历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院目前设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理论与史学、专史(欧洲经济-社会史)、考古与博物馆、历史地理等7个博士点。设有专业史(欧洲经济社会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理论与史学、历史地理、考古与博物馆、历史文献学等8个硕士专业,涵盖历史学全部两个学科。同时招收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艺术文化硕士。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约270人。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旅游管理、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800余人。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体现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学院设有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博士点,专史(经济-社会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5个硕士点,覆盖两个学科大部分,招收教育硕士。2005年,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申报和世界史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均通过了交流评审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的评审,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院设有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和现代社会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其中经济-社会史以中西社会转型研究为重点,因其研究内容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研究成果的丰硕性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是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五期间建设资金450万元,目前国内第一份专业学术刊物《经济学》,学院形成了以“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为特色的学科群,确立了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此外,学院是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并设有“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网站”。

专业建设和教学取得显著成绩。为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目前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旅游管理、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研究为指导思想,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图书馆藏书6.3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77种,其中古籍4600余种,外文专业书籍1000余种。经济社会史西文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收录外文资料900余种。学院文物室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字画等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珍贵历史文物1800余件。有模拟导游实验室、文物鉴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专业教学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种类和功能齐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研讨会”、“经济社会史研讨会”、“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研讨会”、“世界史博士生导师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讲学约40次。为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学院每年派出一名学者,尤其是一名年轻学者出国深造。截至目前,已派出3名学者赴英国、美国考察学校,并将按例逐年实施;学院与国外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稳定的学术联系,如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中国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有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