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掘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隐藏在教科书文本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根据现代心理学家对知识的分类,默会知识不仅包括它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如何去做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思想感情等。一般来说,需要由智能系统进行筛选分析,挖掘出教材显性文本信息的是知识,通常是显性知识的深化或者是显性知识中某些元素的综合。

历史教科书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这无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甚至更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审视整本教材中隐藏的知识,对于培养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挖掘隐性知识呢?如何通过互动的教与学过程,将其转化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表达的显性知识?如何让隐性知识显性化?广大师生感到困难。我不流于表面,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发现隐性知识的方法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第一,认真学习显性知识,努力挖掘隐性知识。

在教科书中,隐性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来表达的。所以,探究隐性知识,首先要研究课本上的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思考“还有什么?”在准确全面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或者是什么意思?关于造纸和机械的知识隐藏在教科书的正文之外。只有通过显性知识,在教学中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才能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到庐山的真面目。

第二,阅读重要的历史图表,关注其中隐藏的知识。

在历史教科书中,配置了大量的历史图表。这些图表以独特的图表语言表达了丰富的知识,以解释或加强教科书的文本内容,但它们往往弥补了文本的不足。可见,教科书中的图片是文字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看图,尤其是标有“★”的重要历史图表,以防知识遗漏。从目前的教学和高考来看,重要的历史地图有两种:一种是反映学科主要内容的地图,另一种是可以与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横向结合的地图,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知识的横向转移,从中发掘他所隐性的知识。

与教材相关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和练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由此可见,闭关政策的意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但绝不是不交往。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参考尽可能多的与教科书相关的资料,才能高效地发掘出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第四,通过知识的纵向迁移,类比发现隐性知识。

教科书对史实的表述一般简洁准确,但对于相似或相近的内容或需要多次出现的同一内容,在表述中往往避免重复用词,根据前后内容的联系选择字数。

五、启动历史思维,把握隐藏的特征和线索。

历史是一条无尽的河流,它包含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的线索。同时,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有曲折,表现出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些环节、线索、阶段特征,大多在教科书中没有直接或完整的表述,属于需要分析挖掘的隐性知识。

第六,加强交流合作,在互动中享受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战略知识,是非常活跃和具有创造性的。很多隐性知识是个人力量无法独立探索的,尤其是认知能力有限、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力量来开发,通常是在群体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教一些探索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策略知识的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用一定的规律描述,“从隐性到显性”。这时,隐性知识可以被群体共享,并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凝聚和积累。

石海浩瀚却机密。看似个别的问题,往往隐含着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因此,及时发掘和传授这些隐性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类问题的策略,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主动、轻松、有效。相对而言,学生通过头脑中产生的上述默会知识独立分析历史更容易产生成功感,自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实现知识创新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发现隐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充分发挥大脑的学习和思维功能。但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尤其是在当前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氛围下,如果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增强挖掘隐性知识的意识,积极研究挖掘隐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那么肯定他们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要比不注重这一点的人高得多,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