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宫殿是哪个朝代建造的?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说起故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中国古代的皇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紫禁城位于现在的中国首都。故宫,中国清明时期的皇家宫殿,已经成为现代人经常参观的著名建筑。那么小伙伴们知道故宫建于哪个朝代吗?它的建筑结构是怎样的?现在我带你去了解一下。

紫禁城建于哪个朝代?故宫始建于1406年(永乐四年),基本建成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历时14年。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在元朝宫殿的基础上修建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4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它由明朝皇帝朱迪建造,由蒯祥(1397-14865438,苏州人)设计,面积78万平方米。

从故宫建成到1912年清帝退位的500年间,有25位皇帝有过或有过谥号的殿名(包括明清两代公认的24位皇帝,还有一位被尊为尊义皇帝后来被顺治废黜的钟瑞亲王)。它是明清两代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紫禁城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星占学理论。紫微苑(中国古代占星北天极的一个区域)位于天中,天帝所居,对应天人,故又称紫禁城。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迪夺取皇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并开始修建这座宫殿,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满清,1924年,宣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在500多年的时间里,共有25位皇帝居住在这里,统治着整个国家。

故宫的建筑都是木结构,黄色琉璃瓦屋顶,青花石底座,装饰着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四个门,正门名为午门,东门名为东华门,西门名为西华门,北门名为神武门。面对北门的神武门,土石砌成的景山,满是松柏。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以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按其布局和功能分为“外院”和“内院”两部分。“外院”和“内院”的分界线是干青门,外院在南面,内院在北面。故宫的建筑氛围和皇宫很不一样。

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俗称五峰塔。东、西、北三面由一个12米高的平台连接,四周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正方形。有1栋楼。中间有一重建筑,是9间宽面重檐的厅堂。有四个亭子,左右突出的墙壁上有屋檐和屋脊,由开放的走廊连接。各翼有13厅,各角有高大的角亭,支撑着正厅。这种形状的门楼叫“阙门”,是中国古门最高级的形式。

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最高峰。午门是皇帝发布诏书,下令远征的地方。每次宣读圣旨,颁发历书,文武百官都会聚集在午门前的广场上听诏。它的正门通常只有皇帝才能进入;皇帝结婚时,皇后进过一次;在宫廷考试中获得头奖、第二名和探花的三个人可以走出这个门一次。文武大臣出入东门,宗室王公出入西门。

“神武门”明代称为“玄武门”,玄武门是古代四大神兽之一。从方位上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称霸北方,故故宫北宫门得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名为“神武门”。

神武门也是城门建筑,最高等级的重檐屋顶,但其正殿只有五开间和一条游廊,没有左右向前延伸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午门低一级。神武门是皇宫日常出入的门禁。现在神武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

东华门对应西华门,门外有一座下马碑。门内,豫北金水流,石桥1,桥北三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为长方形,红色裙楼,白玉基座,其中有三个券门,券孔外圆。城楼上有塔,黄琉璃瓦,重檐。塔楼有5个房间宽,3个房间深,被走廊环绕。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三大殿中,太和殿俗称“金王殿”,又称“前朝”。它是封建帝王行使权力和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此外,两翼东侧还有文华厅、文远亭、上元院、索南;西边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故宫以干青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为中心,两翼是养心殿、刘冬宫、刘溪宫、斋宫和玉清宫,后面是御花园。这是封建皇帝和皇后的住所。故宫东部的宁寿宫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修建的。皇宫西面有慈宁宫和寿安宫。此外,还有中华宫、北务等建筑。

相传故宫有9999.5间。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活着,每天住在一个房间里,不重复,到27岁才能出来。事实上,据1973年专家实地调查,故宫共有8704间。

明清宫廷500年的历史包括皇帝的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和宗教祭祀。那时候,普通人哪怕是走近故宫的城墙,都是犯罪。由于明清两代的朝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围绕皇权的传承和安危,经常发生非常事件。比如明朝正统皇帝复辟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刺杀的仁阴宫之变,万历四十三年殴打太常子宫的“打人案”,太常皇帝因服丹丸而死的“红丸案”,太常死后围绕新皇帝邓吉的“迁宫”风波。清朝初年,王为建立皇权而战于三官庙,清末发生了慈禧太后的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