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沿革
此后,经过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机构名称有所改变,从公共卫生系改为公共卫生学院和卫生系。苏德龙、、顾、于、詹少康、蒋等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在我国疾病预防、预防保健和卫生政策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从1956开始,苏德龙担任国家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防治组组长,先后4次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在苏德龙的领导下,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发现了钉螺的分布规律,提出了血吸虫病区域防控的科学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在血吸虫病重灾区上海青浦县建立了血吸虫病试验田,并加以推广。1966年,青浦县消灭了血吸虫病,随后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和疫情控制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上海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流行病学部门筛选并推广了多种灭螺药物,研制了“抗尾蚴笔”,在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和非洲索马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使疫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和湖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为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袁宏昌的《江湖滩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规律及对策研究》先后被作为“七五”、“八五”国家重点课题。该学院在霍乱弧菌越冬机制与2号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1951开始,许等人对上海市的人口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死亡率、出生率、预期寿命、年龄分布等。到了60年代,对上海的人口进行了预测,为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技术数据。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防治职业病的过程中,顾等人经常组织师生深入工厂、矿山和农村。他们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在防治苯中毒、铅中毒和农药中毒,改善生产环境,包括工人在高温条件下的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成效。通过广泛调查,发现了我国矿山企业工人矽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标准。王赞兰等人领导的“工业铅中毒研究”通过现场调查、诊断、防治、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等方法,揭示了铅中毒的机理,为我国工业铅中毒的防治做出了贡献,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
同时,徐大道等人通过在河南、安徽等省的调查,发现了赤霉病小麦的病原、侵染途径、分布区域、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到80年代初,颜文玉等人开展了辐照食品的研究,包括大米、洋葱、土豆、苹果、牛肉干、香肠等辐照食品,进行了1.20余人的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为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进行食品保鲜提供了技术数据和科学标准。
与此同时,杨明鼎等人对上海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卫生学研究,包括空气、水和土壤,研究了上海的空气污染和饮用水中的致突变物质,调查了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途径,提出了解决空气污染、上海市居民在江边饮用水取水口的合理位置和空气质量评价的方法,为市政府实现城市煤气化和选择黄浦江上游取水口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根据《中美两国卫生部医疗卫生科技合作议定书》中中美卫生服务研究合作项目的条款,学院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科技合作,对中国上海县和美国华盛顿县的卫生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1981年7月,在上海召开工作研讨会。包括美国助理卫生部长J. Bryant博士在内的六位专家出席了会议。根据对第一手资料的科学分析,美国对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三级医疗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上海县卫生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县人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44.7岁提高到1980年的72.4岁,30年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27.7岁,而美国从1900年的49.2岁提高到1980年的73.2岁,用了80年时间提高了24岁。1980年上海县出生率为14.8 ‰。而美国是16.3‰。1980上海县死亡率为6.2‰,美国为9.5‰。1982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联委会会议上,美方对这一合作深感满意,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调查结果2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增刊)》和《美国公共卫生杂志》1982和1983。上海县初级卫生保健>:& gt该系列电视教学片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并被推荐给其他国家。通过合作研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提高,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上海县提前实现了WH提出的“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卫生目标。
65438-0988年,上海爆发甲肝疫情,患者30万。在前人对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基础上,徐致一等人对甲型肝炎的流行规律、临床特点、病毒检测技术以及甲型肝炎流行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调查了近3万例食用毛蚶病例,获得了本次甲型肝炎暴发的血清流行病学证据。通过核酸分子杂交、细胞培养和狨猴感染实验,获得了此次暴发的病原学证据。李等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从毛蚶中分离的一株甲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首次提出了我国甲型肝炎病毒的遗传分析图谱。这些研究成果为上海市政府禁止毛蚶上市和食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控制了甲肝疫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
在中国肝癌高发区预防研究中,苏德龙、于、顾兴元深入高发区,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肝癌高发因素,提出饮用水污染、黄曲霉毒素污染、病毒性肝炎是肝癌高发区主要因素的理论,并采取“治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进行预防。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肝癌高危因素的理论和预防措施已被同行认可和接受。
社会医学与健康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李万贤、顾兴元、龚有龙、胡善琏、墨豪等。,开展了包括卫生政策、卫生资源的利用和效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改革的方式和效果、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政策评价等软文课题和199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霍普金斯大学、瑞典Umir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
近年来,围绕保障人民健康、控制重大疾病的目标和需求,公共卫生研究所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人群健康与健康行为、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疾病流行规律与控制”研究方向在重大疾病与突发疾病控制技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生物标志物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肝癌等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如徐致一教授的《标准化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保护作用和免疫策略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研究方向得到了多渠道经费支持(如国家“863”、“973”、国际合作等。)近年来,包括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风险评估、藻毒素的毒性和污染控制、苯与白血病的关系、环境镉污染与健康的关系、遗传背景与重要工业毒物健康效应的相互作用等。于教授的“主要淡水藻类(蓝藻)毒素的健康危害机制及预防措施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群健康与健康行为”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循证卫生保健概论、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生课程,受到好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循证妇幼保健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多次被引用。
“社区卫生与健康服务”研究方向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由CMB资助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良好疾病管理“最佳实践范例”的案例,并向全世界推广。上海市医学重大专项“脑卒中社区防治优化方案”的研究成果,为上海市脑卒中社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卫生服务研究方面,以研究为主导的农村医疗保障等成果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进入21世纪,这门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进入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在“十五”和“211工程”中,建立了“教育部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2003年为165438+。200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所对全国学位授予单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公共管理(包括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全国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公共卫生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农药的毒性、重金属对健康的影响、血吸虫病的控制、肝炎的流行病学、肝癌的病因学、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SARS和流感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和地区的疾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例如,2002年2月,该学科的两位专家李和巨应卫生部的邀请,参加了广东省的SARS调查。作为上海市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俞和蒋为上海市非典防治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二是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快速发展。2001以来,科研经费* * *达4486.9万元,承担“973”L项目,主持“863”L项目;* * *共同主持自然科学基金1重点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12项目;在上海主持重大项目L;国际合作课题29项,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7篇,SCI收录论文49篇,EI收录论文15篇,专著34部。在综合预防医学各学科具有优势的教育部公共卫生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6月通过项目验收。
三是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教研组。学院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精英墨豪教授、上海曙光工程学者周志俊教授。上海启明星曲卫东教授、复旦大学世纪之星曲卫东、何娜、、、、傅、穆丽娜。副教授以上的学者都在国外学习过一年以上。目前,学科正在组建一支由40岁左右骨干教师带领的教研团队。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支持,研究主要分布在重要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病的控制、重要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机理、食品安全、社区人群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等方面。
第四,始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高层次人才。2001年后,501本科生毕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9.6%,206人获得硕士学位,95人获得博士学位。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人,硕士生约50人,公共卫生硕士约5人,博士生约20人。
从1999到2004年,有四篇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得国家* * *。其中两位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健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蔡琳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导师分别为。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是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医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学院设有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学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保健与妇幼保健、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6个硕士专业。四个博士点分别是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预防医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上海)职业卫生合作中心、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 *设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卫生学、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卫生监督、卫生法等15教研室。2004年本科生543人,博士生95人,硕士生273人,公共卫生硕士116人。教授20人(特聘教授1),副教授22人。7名教师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华藏奖,6名教师获优秀教师工作者称号。
学院为本科生开设39门必修课,19门选修课,38门选修课。主编了流行病学、医学营养学、卫生经济学、职业卫生、职业医学等教材。* * *学院编著的课程有11门,其中国家级重点教材3门,部属重点教材5门,21世纪教材2门,从顾教授开始,华福教授主编的《预防医学》获2005年全国高校优秀医学教材三等奖,龚有龙教授主编的《社会医学》和程晓明主编的《卫生经济学》被评为优秀教材。赵根明教授讲授的流行病学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华福教授讲授的临床预防医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许倩教授讲授的生殖健康与进展课程通过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与上海市实习基地和多个区级疾控卫生监督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