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发展
宋代发展为理学,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祖,朱为师。获得官职后。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朱的理学为基础的。直到五四运动才废除了儒家的统治地位。
1,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崇尚“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他主张仁政,提出了“重民轻君”的思想。主张“政治依靠人民”,反对暴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创立了理学。其核心是“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时期的众多暴露。
4.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用老庄解释儒家易经,是一种为士绅辩护的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言和、王弼和竹林七贤。
5.中唐时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以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法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新儒家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它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胡瑗先生(安定先生)、孙富先生(泰山先生)、石碣先生(朱莱先生)这三位“宋初三先生”,是宋明理学承袭范仲淹的过渡性人物。
朱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来被称为朱成理学。
其核心内容是:“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首要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是次要的。他把“义”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所以提出“存义灭人欲”,这实际上是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代中期,王阳明反对朱关于心与理是两回事的观点,创立了一种与朱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心学。理学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了极端。
8.元代邓牧:自称三教外人,通过著书立说,大胆否定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其无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末清初:黄宗羲:明亡后隐居写作,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清末民初:何子渊,儒家传人,以“敢夸,随马学马,南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野中作伴,其乐融融”,“求实,善容”为哲学宗旨,倡导新学,摒弃科举。
但是,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师从尧、舜、禹、唐、文、吴、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道,致力于驱逐鞑靼,振兴中华。
扩展数据:
当今世界,可以利用儒家思想价值实现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这是由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产生后,不仅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并一直流传下来,延续至今。
儒家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发展前景不断向好,这也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主要在四个方面: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所以它可以接受其他学说的一切,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时候,伴随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
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学习,并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首屈一指的“杰出学者”。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可以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儒家思想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的参照物。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开放包容的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人民网-人民日报:儒家文化的特征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