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的历程。
1932 65438+10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行进,被中国警察例行盘问。浪人防守时,后续步兵突然出手。四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延泽谕吉扬言要占领上海三天。
1932 65438+10月28日午夜,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了天同安站和上海北站。上海的军民被激怒了。负责防守沪宁地区的19路军3个师3万多人。第60、61师驻苏州、南京,第78师两个旅驻上海。他们在蒋光鼐总司令和蔡廷锴司令的指挥下,与日军作战。防守市区的156旅,在前来接应防守的宪兵16团的积极配合下,打退了横浜路、秋江路、宝山路进攻的日军,并于29日夺回了天同安站和上海北站。日军退到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斡旋”,达成停火协议,等待救援。在中国的领导和推动下,上海人民组织救援队和志愿者积极支援19路军抗战。
29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称上海事件是中国反日运动造成的。南京政府30日匆忙迁往洛阳。到2月2日,日军已将2艘航空母舰、12艘各型战舰和7000名海军陆战队转移到上海。蒋光鼐紧急抽调60师和61师参战。3日,日军打破停火协议,随后进攻闸北,被守军击退。日本内阁随后派第3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前往上海,第3舰队司令野村治三郎接任燕泽指挥。7日,野村改变攻击点,以久留米旅攻击吴淞,以海军陆战队攻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围。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和若枣浜水网地带与日军展开激战。61师消灭了攻打纪家桥、曹家桥并潜入若灶浜的日军,其余日军退守租界,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斡旋”增援。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志愿抗战。蒋介石拒绝向上海增兵。但日本内阁决定成立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白川方明为司令,进行统一指挥。自1932年2月27日起,上海日军得到陆军11、14两个师团的增援,总兵力增至9万人,战船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猛增。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装备较差。而且经过一月苦战,伤亡严重,左六合地区河防薄弱。吸取前三任指挥官正面进攻失败的教训,白川决定从侧翼登陆六合,两面夹击松湖守军。3月1,指挥第9师等部对淞淞、上海进行正面攻击,第3舰队护送11师进入长江口,在柳河口、杨林口、七垭口突然登陆,迅速绕过守军后路。淞沪守军陷入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嘉定、太仓。2日,日军攻占上海,3日战争结束。
此役,中国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浴血奋战,接连挫败日军进攻,使敌人三易其主,多次增兵,伤亡万余人,受到重创。但政府妥协了,不再派援军,守军寡不敌众。防线最终被日军突破,被迫撤退。经过英、美、法、意等国的斡旋,中日双方协商,于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不久,国民党政府将英勇抗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后来发生了福建反蒋抗日事件。
1932 65438+10月29日凌晨,日本飞机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路”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花街。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30多万册)全部被毁。闸北多处烧毁。然而,日本海军陆战队夺取北站的企图以失败告终。
1932 65438+10月31日,日军援军抵达上海,包括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2艘航空母舰和700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
1932 2月1日,日本军舰从长江炮轰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称绝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
1932年2月初,1000余日军多次进攻吴淞,均被击退。2月13日,强大日军久留米1000余人偷渡至若灶浜曹家桥。之后在永安棉纺厂前被中国包围,60名自杀战士出击,1600日军全军覆没。日军损失惨重,一举占领吴淞的企图宣告破产。后来,战争扩大了,日军的指挥官从少将换成了海军中将。最后,陆军上将、前陆军大臣白川方明担任;几经增兵,日方终于投入了三个师七万多兵力;并有海空军、战车帮助作战。
在国内,蒋介石在事变后回国主管军事,以中央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税警总队、训练总队为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于2月1932会战上海;之后,蒋介石把陈诚的部,也就是在江西围剿共军的十八军,调到了浙江。
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军队在江湾抵抗了日军的进攻,直到3月2日1932。日军因为在太仓六合登陆,陷入腹背受敌,所以全面从前线撤退。1932年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
1932年5月5日,在英、美、法、意的斡旋下,中日签订了《松湖停战协定》。日军退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部和东部地区及其越界筑路区),中国军队暂驻现驻地(长江沪宁铁路至沪浦线上的安亭镇),战区不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