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评价和玄奘西游的历史贡献?

玄奘(600-664),俗名陈,字易,洛州(今河南偃师苟镇)人,13岁出家。后人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三部曲——佛经、戒律、阐发、注释的统称,熟悉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和长安学习佛教理论。他觉得佛教宗派多,佛经翻译错误多,让人无所适从。他决心在天竺研读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从长安出发,混入回西域的商贾,独自离开玉门关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漠河焉耆),从天山南路穿过新疆,越过青脊,穿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然后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他参观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末,到了墨界陀国,来到那烂陀寺。从27岁开始,他就踏上了西游之路。隔着茫茫大漠,隔着雄伟的雪山,西域王成了他的兄弟,头陀和他互相欣赏,印度皇帝崇拜他。

两年徒步,12000公里,穿越108个国家,1300年前,玄奘用脚丈量了丝绸之路。19年后,他载誉而归,回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在他的余生中,他日夜翻译佛经。对今天的人来说,玄奘不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探险家、外交家和地理学家。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是黑暗的,玄奘是唯一的光明!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方等人出城迎敌,长安数千人出城迎接。唐太宗在洛阳宫召见他,他向唐太宗介绍西域和天竺。他立即回到长安,开始翻译佛经。在19期间,75部佛经被翻译成1 335卷。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素养很高,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译文通顺优美,一些特殊名词如“印度”和表示时间的“时刻”一词都是他定的。这些佛经大部分后来在印度失传,汉译本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了一本书《大唐西域记》,记录了110各国和28个传闻国的情况,包括新疆和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道路、疆域、城市、人口、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名著。

在佛教中,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法布戒。日本僧侣在鉴真十多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一目的。由于皇帝的重视,鉴真被授予“大和尚都”的称号,成为“教规始祖”。“此后,日本的法律法规逐渐严格,并代代相传,遍及全球。”建于鉴真的唐赵体寺成为日本大寺。日本的佛经大部分是百济和尚传下来的,有很多错漏。在失明的情况下,鉴真以惊人的记忆力纠正了日文佛经中的错误和疏漏。因为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的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鉴真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便于政府对佛教的控制,杜绝了因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进了佛教被确定为日本的国教。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创立了杜南法家学派,该学派已成为六大学派之一,直到今天仍有余晖。鉴真抵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此后定居日本奈良。鉴真不仅传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为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医学方面,鉴真熟悉药方。光明女王临终时,只有鉴真的药方有效。根据日本的《本草笔记》,鉴真可以通过用鼻子闻来辨别草药的种类和真伪。他还大力传播张仲景《伤寒论》的知识,留下了一卷《坚大师秘方》。因此,他被誉为“日本中医始祖”。据日本韩方野崎药房董事长野崎康宏介绍,在17、18世纪,鉴真将以下36种草药带到日本推广使用:麻黄、细辛、白芍、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生地、紫苏、丹参、黄芩、桔梗、旋覆花、苍术,日本药店的药袋上印有鉴真的形象在书法方面,鉴真及其弟子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第六次东渡,带来了王羲之的行书原件、王献之的行书原件和50卷其他书法作品。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书法的形成。鉴真本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请贴经》被誉为日本国宝。在建筑方面,鉴真的许多杜东弟子和随从都精通建筑技术。在鉴真的设计和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赵体寺。寺内大堂建筑,坐北朝南,宽七间,深四间,三层斗拱造型。是一座单檐小山顶的佛寺。日本对特别保护建筑和国宝的评论是这样评价的:“金堂是当今天平时代最大最漂亮的建筑。”因为鉴真的僧侣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所以这座建筑非常坚固和精致。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特别是经历了1597日本大地震的考验,都金堂完好无损,依然屹立在唐代赵体寺内。金堂已成为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有价值和最珍贵的实物之一。在雕塑方面,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鉴真有佛像相伴,而在日本国内,很多佛像都是用“干绘法”(又称“夹法”)创作的。著名的有唐代赵体寺金堂的卢舍那坐佛、如来像、千手观音像等。我国早在东晋就出现了这种方法,到了唐代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武则天统治时期,用夹法塑造的大佛高达900尺。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在日本推广和发展了这种雕塑艺术。在鉴真晚年,弟子仁济等人制作了一尊高80.04厘米的坐像来纪念这位中国高僧。鉴真盘腿坐着,闭着眼睛,他的思想宁静而逼真。它不仅再现了鉴真的真实形象,还刻意刻画了其精神气质,温柔中透着刚毅,安详中透着严肃,微笑中透着沉思。这尊佛像是唐代供奉在赵体寺的。

在630年至834年的两百年间,日本人向中国派遣了19名使节(其中到达中国的有15名),人数从200人到500人不等。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也说明了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鉴真六下东方的感人故事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中日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