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有哪些大佬?
3月7日15:11盛都
盛都(970 ~ 1040)铜陵县石洞村(今天门镇)人。年轻,敏感,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进士。开始时,他担任尹姬的尉,后来担任尚书的屯田员外郎。契丹成名时(今河北、山东、河南部分地区),曾数次上朝,陈述守边之策。冯谖派使者到陕西,详细考察了疆域,并参照汉唐旧地绘制了一幅西域地图,呈献给宋真宗,并回复了很多建议。真宗称他学识渊博。以学士身份加入翰林后,在兵部任博士。几经降职,于景佑第二年参政(1035),第四年被告知枢密院事。曾奉命编著《续通典》、《文苑华英》,著有《古玉》、《印台》、《中枢》、《钟书》四集及两部著作。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辞官归李。
陈建
陈娟(982 ~ 1061),铜陵县桂上土桥(今钟鸣镇)人,号凤翔、徐宅、仙字子、铜柱君。我5岁读书,14岁进县城学校。我曾经有过努力科举的愿望。后来由于父亲早逝,兄弟不和,疾病缠身十余年,方四十岁时“自告奋勇同在,甘于布衣,乐极生悲”,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加农事,坚持下来。60岁时,他在家里的几亩山地种了几百棵泡桐树(泡桐)。他除了认真研读前人的相关著作外,还“召老人访田师”,尤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祐帝年间(1049 ~ 1053)撰写《通谱》手稿。该书正文除前言外,共一卷,分十章,分别为源流、属、种、适、出、集、用、杂言、录、诗。
佘桥
佘乔(1567 ~ 1612),本名余云,本名燕南,铜陵县河儿村(今大同镇一郊区)人。4岁就能背书了,时间长一点,于是学诗歌,学经典,学历史。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到应天府乡参加入学考试。多次去北京,都没能尝试。回国后,我参观了名胜古迹,并致力于写书。有诗集《浮斋白云》、《秋浦尹》、选集《翠微集》、《富友集》、《偶然笔记》、《白下飘草》、《岐山》、《三国志传》、《传奇剧》、《两江集》、《辞环集》、杂剧《锁骨菩萨》等。其中《量河录》成就卓著,笔法奇特。它用鬼神来讽刺现在。中国当代戏曲评论家陆天成在他的《曲品》一书中说:“量江吉,全在律动音准,一胜一百。”冯梦龙称《河的故事》为不可多得的善本,可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比肩。万历四十年(1612),佘乔受池州知府李四公之聘,编《池州志》,同年八月病逝。
张
张(1896—1965),原名,别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家境贫寒。1919进入省五中就读。1925贵池县卷烟税务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第3师第6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张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解救回国。1930冬加入中国。65438-0938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县内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在沙洲成立。1939至1940,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至1945任皖江参议院常驻委员。1946至4月1949,辗转南京、上海从事地下情报工作。65438年至0949年4月,张任芜湖军管会通信部副主任。此后,他参与了芜湖CPPCC的筹备工作。历任芜湖CPPCC常驻会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CPPCC副秘书长、副主席。
陈上河
陈上河(1911—1947),又名陈,永丰乡万里村人。1934年办私塾,在崔村任教。1934 * *加入中国。后来因为党组织被破坏而退党,在1938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长、敌后铜陵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委员会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上河投身抗日,先后组织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力量斗争。县城失陷后,坚持武装斗争和统战、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陈上河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并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上河在崔村召开相关官员会议。不幸的是,他因为一个叛徒的告密而被捕,并受到严刑逼供。他的半只耳朵被割掉了,但他守口如瓶,保守秘密。被组织解救后,还没痊愈就投入了战斗。1945日军投降后,随新四军向北撤退,10奉命返回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建立。同年165438+10月16,陈上河陪同孙宗荣在潼南范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委员会九月会议精神后在南岭张家山宿营。第二天,我被国民党军队三面埋伏。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陈上河壮烈牺牲。36岁的时候。
吴希全
吴希泉(1911—1943),别名希泉,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31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任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吴希全奉命留守闽浙赣边界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1月,吴希全率300余人在“皖南事变”中,突破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7月6日,1943,吴喜全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岭塘伏击日军,后在顺安焦家埠木安联扎营。当晚,中共同庆南县委书记张维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汉奸的隐秘,第二天就有500多日伪包围了他。吴希全立即领兵反击,掩护张伟烈等人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湾河边,弹尽粮绝。那是夏天的新闻,水流湍急。吴希全伸开双臂喊道:“同志们,游过河去,我宁死也不做俘虏。”吴喜全和27名战友在渡河突围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吴希全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1月将烈士遗骸安葬在顺安长龙村范家湾东侧,并竖立墓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修女
姐姐刘四(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湖北村人。12岁,和三哥来到顺安成山店。1942年底,任乡镇妇女抗敌协会理事,加入中国。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瞒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姐在战争中加入了队伍,专门从事游击后勤和餐饮工作,同时兼任交通警察,传递信件和信息。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6月365438+2月31日,刘四修女在青阳名山反“清剿”战斗中英勇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过河》中刘四修女的艺术形象是仿照刘四修女的烈士形象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