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木兰参军。木兰代表了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木兰为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位忠孝节义的女英雄,代表父亲在军中打败了侵略者,保家卫国,流传千古。但女主角的身世背景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关于她的故事基本都是出自《木兰词》这首民歌,但是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史书都没有记载。

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首先是北魏的理论;即北魏武帝时期,木兰为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

据说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北方处于北魏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掠夺,让中原人民不堪其扰。于是为了解决边境问题,朝廷决定招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要派一个男人上前线。然而,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不能上战场,弟弟还小,于是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参军,开始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第二个是隋唐。即隋恭帝以宁年间,突厥入侵边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多年,屡建功勋。

据说隋朝末年,中原并立,天下大乱。已经投降隋朝的突厥可汗趁机摆脱隋朝的控制,四处征讨。据《通典·突厥》记载,“东起契丹,西至吐谷浑、高昌,皆降,控弦百万,兵兴。”

当时木兰参军的对象是窦建德。由于窦建德建立了夏果,窦建德也被认为是一个皇帝。当时窦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权,受到北方突厥人的威胁。土耳其的国王被称为可汗。突厥攻打窦建德时,窦建德组织军队抵抗突厥,木兰也在此时参军。在战场上12年,她立下了许多功勋,却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女人。回朝后,取名尚书。唐代封他为“孝将军”,并立祠纪念。

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就是花木兰出自北魏!

首先,在《木兰词》中,有“可汗赐多兵”“归见天子,天子坐堂”等诗句。这说明木兰国君是一个具有可汗和皇帝双重身份的人。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北朝是鲜卑人建立的,鲜卑人会称统治者为可汗。当然,北魏的官方称呼是皇帝,但因为传统,人们可能还是叫它可汗吧!《木兰辞》恰好是一首民歌,所以叫它可汗也不奇怪。(《舒威序》记载“文帝时,忌讳漠汗”)

其次,《木兰词》中有几个地名,有“黄昏到黑山”和“但听说燕山在唧唧喳喳叫”。其中黑山杀虎山,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离黄河不远。燕山指的是杨希嫣山,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 * *和国家行艾山。这说明木兰诗中的战争发生在北魏和柔然之间。

柔然,又名毛骨悚然,芮芮,茹茹,毛骨悚然等。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02年,雪伦建立为秋都法汗,建立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需要的粮食和物资,成为北魏的一大威胁。

公元5世纪两国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伦、葫芦到大滩的20多年间,柔然几乎每年都要进攻北魏北部边境。北魏也出兵北伐,甚至亲自行军或巡边,并加强屯垦和沿边设军镇,驻重兵,守平城。北魏伟大的皇帝拓跋珪在摧毁夏莲、北燕和北梁的过程中,进行了七次单独的进攻。

两国之间的主战场是黑山和杨希嫣山。429年,北魏太祖温和北伐,即“车驾出宿,朝黑山”和“北有杨希嫣,南北三千里”

另外,据《木兰辞》记载,木兰从军十余年,女儿始终未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在北魏时期,为了抵御温柔的入侵,北魏专门在平城周边设置了六镇。花木兰作为边防军,可能在镇上有自己的住处。她没事的话,一有战争就会马上上战场,所以没有被发现是女扮男装。

综上所述,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在军中为父打击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民歌《木兰辞》最早记载于南朝陈朝萨满智匠所编《古今乐录》,其中僧智匠曰:“木兰无名。”这说明木兰生活在不晚于南北朝陈朝的时代,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木兰参与的战争应该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