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国演义》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能力,济世爱民的性格,谦虚谨慎的为人,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君主、知识分子、百姓,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他、赞美他、爱戴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人格、道德、功绩等积极方面,但却无限夸大,把他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诚的代表,把他神化成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价说:“智者多,近魔也。”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是“万人敌”的虎将。他自傲无悔,恩怨分明,以忠厚著称,但又“义傲”。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将军。关羽主荆州时,曾与诸葛亮著书,“问谁能与超才比。”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是天下伟人,但不如关羽的“绝世群雄”,关羽“存书自娱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一员,具有忠厚的特质,所以被刻画成了仁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难险阻。下邳被俘,投降了曹操,但他的心却依附于刘备。他只是觉得曹操对他很好,所以在曹操还刘之前,替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阎良,解除白马之围,甚至日后由华容道释放曹操。但《三国演义》里写了,关羽在丕投降时三次相遇,曹操第三天小宴,第五天大宴,却是假的。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关羽描绘成了一个“大义之士”,所以他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为人豪爽,知人待士,披着高祖的风范,是个英雄。”及其白蒂城,全国上下,都信任诸葛亮,没有别的心思,对君臣真诚,古今昌盛。如果你没有权利做某事,你就抓不到吴伟。是因为基数太窄了。然而,他“坚持了下来,他永远不会这样做。“《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是汉朝皇权的正统继承者,所以极力描写刘备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征,极度夸张,但在突出他善良的同时,又陷入了失败的一面,给人以善良、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经常是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却给人一种刘备的世界都在哭的印象,扭曲了刘备作为“英雄”的真实形象。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豪爽”,谦和顺从,“坦荡而有野心”。刘备称他为“文武之计,万人之英。”孙权称赞他为“王佐的首都”。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底层人物。写周瑜是为了养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隘,在智慧上始终不如诸葛亮,不像苏轼所称赞的周瑜“英姿飒爽,英气逼人”,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人物形象被扭曲,但还是有一定依据的话,那么在《三国演义》中,鲁肃除了名字之外,几乎完全是杜撰的。历史上的鲁肃是“身在军中,寸步不离书”,“思想高瞻远瞩”,“才华横溢”。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踏足长江以东,北拒曹操,待灭黄祖,向长江中意外发现的刘表进发,再建所谓帝谋天下。这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时,孙权部下全部投降,但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以保卫商战大计。赤壁之战后,他力劝——曹。在吴栋的历史上,鲁肃是一个真正的诸葛亮式的人物,孙权也非常欣赏他。吴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治战略和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却成了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的牺牲品,被忽悠被欺负。